ifi 解码耳放怎么样,iFi 的英国品牌他家的解码器做得不错但是那个新品Pro iCAN怎
来源:整理 编辑:本来科技 2025-04-18 14:31:48
本文目录一览
1,iFi 的英国品牌他家的解码器做得不错但是那个新品Pro iCAN怎
那你在展会上认识的,你应该试听过了吧。看你自己,都试过了既然好,为何考虑呢。他家的做工是很好的,售后也不错,之前我的东西听不到了,但是它也很快速的给我解决了。
2,铁三角sr9需要搭配耳放吗
手机一般接的该是“便携式解码耳放一体机”~可以考虑给 iPhone 7 配台 ifi xDSD

3,风之叶USBMINIDACII解码器CS4398耳放怎么样
风之叶USBMINIDACII解码器是很差的东西,在这想说一说,介绍得天衣无语!实际不是那样,还叫你煲机48小时解决问题!误导消费者就不对了,总之谁用谁知到。

4,音频解码器有什么用
我是这样理解的:为了你的声音文件能够播放,就要一个音频解码器解开这些声音代码---这样的一个软件或硬件看看专业解释吧:一般来说,音频解码器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hi-fi听音的纯音频解码器,即指把cd机等数字音源器材一分为二后,去掉转盘(驱动光碟旋转读盘)的部分。纯音频解码器的主要作用是把读取的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供功率放大重放。因此严格说纯音频解码器应称作d/a(数字/模拟)转换器。另一类即av影音解码器,即平常所说的在“家庭影院”设备中使用的解码器,主要作用是把录音时经过编码的多声道音频信息作解码还原,经d/a转换后供功率放大重放。很多双声道或多声道听音系统并没有配置解码器这类器材,但同样也可以达到双声道或多声道重放的目的,这是为什么?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系统中没有数字或经过编码的音源,即直接重放模拟音频信号(通常最多为双声道,如果是“多声道”,那只是把双声道信号并联串接成的伪多声道);二是解码功能已经整合在音源或功放等器材中,例如cd机已经包括数/模转换电路,有的dvd机包括了某类音频格式的数字解码,有的数字解码内置在av功率放大器中。音频解码整合在音源、功放中与使用单独的解码器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讲,单独的解码器不与cd机或dvd机、av功放合为一体时能减少电路之间的互相干扰,有利于提高各项技术参数从而提高音质。但这是不是说分体器材比合并式器材声音质量一定好、指标参数一定高呢?不能这么说,两者比较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档次(通常体现在价位上)相同或相近,否则高价的合并式器材比低价的分体器材表现更好就解释不了这样的原则。另外,在使用操作方面它们各有优势,采用单独的解码器在搭配上更选择灵活方式更多,而解码功能整合在其它器材中则在连接、操作的使用上更方便简捷。从这个角度说,它们的区别也主要是功能设置方式上的不同。av影音解码器其实是个总称,在其中又分有多种不同解码器。例如第一,在信号处理方式上,早期的av解码器为模拟的(其中又有主动型和被动型、合成式和压控式之分),以后发展为数字的;第二,有的av解码器仅作解码处理,机内不含功率放大电路,有的则内置了中置、环绕声道的功率放大电路;第三,从解码声道数量说,杜比定向逻辑(dolbyprologic)为4声道,杜比数字(dolbydigital可简称为dd)、dts数码影院、dolbysurroundprologicⅱ杜比定向逻辑第二代矩阵编解码技术(简称为dolbyplⅱ)等为5.1声道,dd-ex、dts-es等为6.1-7.1声道;第四,在档次上可有低、中、高级的划分,例如经过卢卡斯认证的带thx标记的属于高档机之列(稍早的为thxselect认证,最新的为thxultra2认证。由于条件苛刻、成本昂贵,国产品无一进入此行列)。另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或属于后处理技术的av处理器材,例如cs-5.1解码器,各类虚拟环绕声处理器等等.
5,便携式耳机放大器用在普通手机上可以吗效果怎么样
iFi nano iDSD 便携式电池解码耳放一体机很耐用,精确的模拟音量控制,,最小相位/标准码滤波可选
6,不挤牙膏的水桶机iFi xDSD GRYPHON蓝牙解码耳放播放一体机
五彩祥云,iFi Audio xDSD便携式解码耳放一体机听感报告 iFi xDSD VS xCAN解码耳放一体机之简单对比 GRYPHON一般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依稀记得,很多英国旗帜、徽章、商标等地方会出现这个狮鹫的图案。来自英国的iFi用此来命名自己的新品,想来也是寄予厚望,再联想到一年多前iFi xDSD和听宝Aurora这套组合带给我的诸多美好记忆,值得期待啊。 iFi最近的包装都是长条形的,xDSD GRYPHON也不例外。正面是产品照片和型号名称,左上角两个小金标很醒目,这次蓝牙部分也通过了Hi-Res高清认证。背面是产品主要参数和特点说明。因为我拿到的时候国内还没有上市,所以文字说明部分全是英文,现在国内上市的机器都是中文说明书了。 内部依然采用BB 1793 DSD解码芯片,而且支持MQA硬解码。受全球芯片短缺的影响这款有些年头的芯片据说也越来越少了,且用且珍惜吧。 打开包装盒,首先能看到中文说明书的长条形三折页、保修卡片;盒子里面放着灰色的机器,右面则有一个白色小纸盒。 白色小盒子里面装的是随机配件:C to C、USB to C、苹果Lighting to C、一个黑色绒布收纳袋。值得注意的是(1)收纳袋底部开了一个小孔,方便用户有线链接,太周到了(2)随机线材直接用上了金色升级线。 之前iFi认为液晶屏幕的使用很容易干扰音质(想想乐图S1的底噪),所以之前产品的人机交互坚持采用不同灯光色彩来进行(Beam小尾巴也是)。而iFi xDSD GRYPHON居然非常意外地在机器正面添加了一块OLED液晶屏,虽然国产设备早就普及液晶屏的使用,但在印象中, 我还是第一次在iFi的随身设备上看到液晶屏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iFi对此产品的“宠爱”了。为此,iFi采用了 SilentLine技术 来保证开机后显示屏不会增加机器的底噪,而且保留了关闭屏幕的选项。实际聆听,效果很好,大家可放心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机器上黑色的长条形玻璃并非全是屏幕,另一头占据了不小面积的是铭刻的iFi商标和产品名字。不过即使这样,我个人觉得这块液晶屏的面积也不小了,分辨率不错,字迹清晰,用户使用体验很好,实际操作和人机交互比单纯看灯光颜色直观方便很多。同时,iFi在旋钮部分沿袭了之前彩色灯光的设计,熟悉灯光含义的老用户依然可以愉快地玩耍,顺带可以秀一把高端操作 (^o^) 之前iDSD Diable(大菠萝)模拟电位器+大推力让玩高敏低阻耳塞的烧友欲仙欲死。。。所以xDSD GRYPHON在提升推力后贴心地在机器背面加入了自家的黑 科技 : iEMatch Switch,提供3.5/off/4.4三档可选 。简单来说,这功能类似于耳塞发生过推时接个阻抗棒,只是iFi将其直接内置了,并且是无损衰减,更方便更保真。试听期间,我感觉xDSD GRYPHON的推力不像大菠萝那么凶猛,用的数字电位器也不像模拟电位器在小音量下容易偏音,所以除了个别动铁耳塞之外,与多数耳塞还是蛮匹配的,极少需要启用iEMatch。 GRYPHON的太空灰磨砂金属外壳+波纹造型拿在手里既有一定份量,也有很好的质感,做工无可挑剔。机器顶部,从左到右依次为:3.5mm耳机口/4.4平衡口/解码码率+输入源LED灯/多功能旋钮/XSapce+XBassLED灯/设置键/输入源与蓝牙控制键。 【 3.5 S-BAL 】iFi又一新的黑 科技 ,在单端上采用了类似平衡线路的设计和配置,让3.5mm输出口的声音也带上了平衡输出的一些特点:底噪轻微,背景更黑,细节更多,无形中提升了声音素质方面的表现。 【 多功能旋钮 】一直是iFi随身产品上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存在。比如之前iFi Go Blue上那颗点睛之笔的金色旋钮。这次GRYPHON金属旋钮的设计和做工比xDSD的那个塑料旋钮强太多了,侧面有增加摩擦力的细条纹,旋转时有反馈细腻的阻尼。开机后,旋钮表面点缀的LED灯与底部透出的LED光环相映成辉,非常漂亮,令灰色有点严肃的机器显得更加灵动。同时,通过不同颜色来代表音量的轻重,很直观,也很实用。除了左右旋转调节音量外,这颗大旋钮还可以向内按压,长按是开关机,短按在蓝牙/有线方式下可完成暂停/播放、上一曲、下一曲的控制。最后,与设置键配合,能完成内置菜单的选择和确定。 【 XSapce+XBass 】将xDSD的3D+和XBass升级为XSapce和XBass II,一起组成了iFi最出名的声效黑 科技 ,采用硬件线路在尽量维持声音保真度的基础上提升原音的声场和低频表现,尤其搭配动铁耳塞有奇效。 机器底部从左到右依次为:XBass模式/USB-C 5V充电口(下方有一个LED指示灯)/USB-C 音频输入口/3.5mm 光纤/同轴音频输入口/4.4平衡输入/输出口/3.5mm对录线口 与xDSD比较,GRYPHON的数据和充电口终于改用了与手机上一样的TYPE-C USB口。同时,大大丰富了机器的输入和输出,不但保留了原来的光纤/同轴输入,还增加了4.4mm平衡口的输入和输出,能很方便地与自家ZEN系列台机联接;3.5mm对录口,也能方便地与电脑声卡或者其他传统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感觉iFi有点想把它作为音频中心的意思 (^o^) 如果你通过顶部XSpace+XBass按钮启动了XBass II,那么底部的拨杆还可选择XBass的三种模式:XBass+Presence/Presence/XBass。如果选择Presence,会提升声音的中高频,改善声音的临场感。 GRYPHON的设计让我唯一不爽的是 体积比一代大了足足两圈 ,放裤子口袋有点太沉,放衣服口袋又有点太大了。不过,考虑到它的全能型和电路板上塞得满满的锂电池,忍了 ( . ||| 产品参数 : DAC:复合多比特Burr Brown芯片 支持格式:PCM 768/DXD/DSD 512/MQA Studio Master 输出(耳机):4.4mm平衡/3.5mm单端+S-平衡(3.5mm平衡) 输出(线路):4.4mm平衡/3.5mm单端 输入(模拟):4.4mm平衡/3.5单端 输入(数字):USB-C(最高768kHz),S/PDIF(最高192kHz),Hi-Res蓝牙(最高96kHz) 蓝牙(仅输入):v5.1(SBC、AAC、AptX Adaptive、LDAC、HWC) 电池:续航长达8小时,独立的USB-C充电端口和双数字输入/充电端口 输出功率(单端):>320mW @32Ω(耳机);3.5V可调(线路输出) 输出功率(平衡):>1000mW @32Ω(耳机);6.7V可调(线路输出) 输出阻抗(耳机):
7,前端不好如果加一个带解码的耳放可以解决前端差的问题吗求教 搜
可以解决部分,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其实解码耳放不一定需要,如果你的前端解码足够强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买解码耳放,直接入手纯耳放就好了,说不动提升会比解码耳放更大呢。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出掉现有装备,用买耳放的钱和装备换来的钱,去入手一个更高端的前端,说不定提升会比买耳放或者解码耳放更大呢,关键还是看自己,有事没事多去试听什么的,这样就能了解哪款设备是自己的菜。纯手打,如果觉得有帮助,希望可以采纳,如果有疑问,可以继续追问。
8,iFi GO Blu迷你蓝牙耳放评测它有能力取代各种手机耳放线
在HiFi耳机逐步无线化的同时,HiFi系统其实也在进行着它的无线化。 我们都知道在手机直推HiFi耳机时会常常陷入听个响的范畴,这时就有人说HiFi耳机你不配个HiFi级前端怪谁呢。 但实际上这种需求很普遍的,就是想要从手机上获得HiFi级听感。 解决方案只有一种,那就是上耳放,要么是超级迷你的U盘式,要么是笨拙的砖头式,能不能更进一步呢? 那就只有是蓝牙耳放。 问题来了,蓝牙耳放配HiFi耳机,HiFi耳机一般又没麦克风,会不会影响听歌途中接电话。 答案,iFi GO Blu随身蓝牙耳放。 iFi作为少有的专注解码耳放市场的品牌,新品更新速度还挺快,而且每次不重样,不过就是太低调了。 之前看到不少KOL分享这款耳放时,其实我只对它像打火机的外观产生了兴趣,可开箱后就发现我错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款随身蓝牙耳放,同时也支持有线,在有线模式下可直接播放24bit/96kHz的音乐。包装背后有相当详实的产品介绍,说它是假洋鬼子的可以消停消停。 全家福展示,配件只有一个TypeC的充电线和一个绒布袋,若是有线连手机还得重新配一根线,有点遗憾。此外这会大促虽然没啥活动价,但是送皮套。 外观展示,GO Blu比常见的ZIPPO打火机差不多大,但是更轻,尽管正面有一层古铜色金属片,实际重量仅26克,相当于4枚一元硬币的重量。 背面展示,上面贴了小金标和带产品编号的二维码,为了避免系统误伤,咱直接把二维码处理了。此外这背板还得说一下,虽然是塑料材质,但是它上了一层厚厚的类肤材质,摸着还挺光滑。 顶部分布的是4.4平衡输出孔和一个兼容3.5平衡的单端口,这一隐藏功能在目前的耳放和播放器上比较少见了。除此之外还有一枚显示音效和蓝牙状态的LED灯。 机身底部展示,很明显这个TypeC插孔除了充电还可以做解码用,旁边也有一枚显示灯是用来查看电量的。两外侧则是恢复出厂设置开关和麦克风,没错,这个蓝牙耳放可直接接电话通话,同时还能呼唤语音助手。 机身右侧最明显的旋钮是一枚多功能键,下方隐藏的物理按键则是电源键同时承担提示蓝牙格式的功能,这里又要说一下iFi GO Blu还支持AptX Adapive,自然也支持AptX、AptX HD、AptX LL,同时也支持LDAC、LHDC/HWA以及AAC,所以各位尽可能的跟同类蓝牙耳放作对比了。 在机身的另一侧还有一枚按键承担着设置和蓝牙配对的功能,如果感到按键太多了也请理解,毕竟它体积超迷你啊,所以在架构机身内的设计时免不了要分开做来保持它的蓝牙、解码、放大三项分立、分别优化。 蓝牙方面 GO Blu搭载的是高通QCC5100芯片,前文已经说了除了常见的AptX以及AptX HD等等,最高支持24Bit/96kHz,同时还支持AptX Adaptive,性能不容小觑。GO Blu的配对十分简单,不过传输距离有限,只有三五米的距离,目测这是蓝牙耳放的通病,因为我不是第一次遇到。 除此之外首次配对后再次开机的时候,蓝牙连接非常迅速。 通话方面 中规中矩,毕竟不是像TWS耳机那样整麦克风。 在操作上 GO Blu因为功能比较多,除了蓝牙配对、音量调节、切歌,还有通话、呼唤语音助手以及X Bass和XSpace选择功能,好在包装盒内有电子说明书。 续航方面 GO Blu内置的是450毫安的电池,官宣续航约10小时,不支持快充,充电最快得40分钟左右,我个人没啥感觉,因为手机续航比它更短。 做工方面 ,iFi一向是给不了惊喜的,这款例外,因为机身迷你,精致度提起来了,但还是不够高端上档次。 单端部分个人用的是比较常见的森海IE80S和AKG K3003,GO Blu 165mW的输出功率完全是够的,两款耳机的低频表现略有差异,IE80S显得较为舒展,有蓬松感,凝聚感一般,但弹性和器乐分离度出色,这个优点同样在K3003上有展现,只不过后者下潜更深,凝聚感更结实,而且都表现出了较为宽广的声场,综合它在两者高频上的声场表现是可以断定GO Blu的声场是很出色的。 人声部分则是温润的,两款耳机都是如此,尤其像IE80S时常被推得松散或者音染过重,但是这次表现的比较中正,虽然都没有明显的密度感,但结象表现清晰立体,在K3003上的解析更加出色。 高频上GO Blu一开始就有肉眼可见的瑕疵,在我制管弦乐里,虽然它在表现弦乐的同时可以兼顾管乐的解析,但弦乐会有点紧,K3003的毛刺会明显一点。优点部分则是解析比较自然,尽管不是很亮,但整体通透,声场开阔,器乐定位清晰,动态和瞬态也没拉后腿,推K3003的整体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iFi GO Blu的4.4平衡口输出功率达到了245mW(同上负载32欧姆),推力表现不俗,直推平头塞凯声钛铃PLUS时顿觉通透,低频舒展大气,量感虽不是很多,但也算恰到好处,声底自然,无论是民族大鼓还是西洋架子鼓都能表现出相应的音色和气势来,凝聚感和弹性是那种不显山水但舒服的感觉,加上声场开阔,解析也不弱,这套搭配很厉害。 人声方面,除了中正,相比单端的温润又多了些清澈,但解析还不算有侵略感,听八只眼时音色饱满不失舒展,亮度适中,有轻微口型感,不同组员的音色一目了然,出色的解析有脱塞感。 更有意思的是在单端出现的高频弦乐发紧的现象没有出现在4.4平衡口上,除了延伸感还不够明显,整体通透一如既往,而且更为顺滑。细节部分和整体是比较均衡的,乐器的泛音鲜活通透,毛刺基本上很少了,细腻程度虽有限,但器乐定位和瞬态是十分出色的。 此次4.4平衡口上个人还试听了KINERA 五动铁的Skuld,除了在低频上听民族大鼓有些弹性不足,大致上很稳健,而且声场更为开阔,纯动铁的解析也没有推得生硬刺耳,人声依旧中性,而且有些润泽。 女声方面略有些许齿音,整体有一定厚度,舒展之余略带温润,加上并不是亮丽型的(这是纯动铁哦,足见GO Blu的风格),配上舒适的柔和感,听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很容易陶醉其中,但若是听孙燕姿的话会觉得齿音过多,听莫文蔚亦是如此,不过后者的口型感和细腻程度更出色。 更为神奇的是在纯动铁上,GO Blu推出的高频解析也是内敛的,延伸感出来了,动态完全够推动Skuld,声场定位包括器乐分离感都是很出色,细腻程度中规中矩,先前在我制管弦乐里那种兼顾管乐的特点也得到了体现。 更直观的是无论单端还是平衡端,GO Blu的声音风格其实是比较明显的,也是比较中正的,失真度较低,三频基本是均衡的,整体内敛、温润,把控力很不错,解析比较自然,声场大,器乐分离感出色,介于刺激与耐听之间。 整体总结部分 目前个人玩过的这种迷你的蓝牙耳放其实较少,我也看到了市面上出了不少,不过一直没什么信心。iFi GO Blu 虽然看起来是一款迷你的便携蓝牙耳放,但本身拥有蓝牙和有线两种连接,这让它的实用性迅速与市面上的“手机尾巴”拉开了距离。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增强低音和声场感的设计,以上听感均为未开启的状态下的听感。当然我自己也试过,低频增加不算明显,声场感增加的较为明显,感觉是为 游戏 和追剧准备的。 最后说一下音质方面的核心架构,DAC是CS43431,性能比常见的CS4398和CS43198要好哦,电路方面则是采用了对称的双声道放大搭载DirectDrive技术,总的说来对于iFi来说是轻车熟路。 说到最后,如果不算iFi在初烧市场的品牌度,影响GO Blu的是其1590元的价格,所以有意购买者在考虑音质的同时也要考虑它的使用场景,目前我也看到了1380的活动价,各位老铁自己决定吧。
9,ifi micro idsd 解码芯片采用什么型号
我看过一个不错文章,他的意思是,pro900想推容易,想推好难,普通的耳放没啥效果,要真空管的才能推好。iFi的nano idsd和micro idsd如何,我看网上评价不错,micro idsd一体机的白色包装盒显得洁净美观,盒上面贴有设备编码,与主机上的编码互相吻合。银身机身时尚拉风有活力,所以网友们赋予给她“小银马”“银色战车”等美称。底部印有大量abc文字,本人才疏学浅只能译懂几个功能性标记。做工上整体还是满意的,细心的我除了在主面板和整机的结合处,找到有一丁点偏差外,其他地方真没什么好挑剔的,产品做工比骚尼中国东莞公司的要认真。
10,便携解码耳放里全能创新选手iFi xDSD Gryphon灰菠萝体验
作为HiFi系统中地位并不高的解码耳放,随着手机的3.5mm输出孔被取消,这几年也开始火爆起来。当然火爆的是超迷你的那一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机小尾巴。 但诸位都知道正因为它超级迷你,所以在性能上始终是有明显上限的,哪怕现在有些厂商的迷你耳放卖到两三千,仍旧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比迷你耳放要高级一点的则是便携解码耳放,再往上就是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除了性能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使用场景了。 这其中比较鸡肋的则是处于中间的便携解码耳放,在以前还有不少烧友玩捆绑的时候它是有较大的生存空间的。但是当迷你耳放兴起过后,传统的便携解码耳放就越加小众了。 饶是如此,仍有不少厂商聚焦便携耳放解码市场,前有经典和弦mojo,后有畅销的乂度XD05系列。究其原因,个人觉得它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哪怕便携属性没那么突出, 它也能作为桌面HiFi系统中的一环,尤其现在不少便携解码耳放都开始加入了蓝牙模块,它的使用场景是可以被拓宽的。 本文要分享是这款灰菠萝iFi/悦尔法xDSD Gryphon,品牌资历和底蕴就不多赘述了,只要你选购解码耳放必然跳不过的品牌。 不过iFi的机器也不是没问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做工太一般,但如果多了解一下才发现那些其实属于iFi的入门级作品,而像其大菠萝iDSD Diablo或者Pro iDSD那个级别的都是有着靠谱的做工的,相对应的自然是更高的价格。 本文的主角xDSD Gryphon是iFi去年上市的一款便携解码耳放,近4K的售价自然也是属于其中高端作品了。先不说性能,仅仅是上图展示的用料就知道一分钱一分货在解码耳放市场是成立的。 搭载4通道BB DSD1793芯片和16核XMOS微控制器的xDSD Gryphon,不仅支持播放从MP3到8倍速率的DSD512/PCM768、2倍速率DXD和MQA的所有音乐文件,更是支持3层MQA完全本机解码以及iFi最新的GMT(Global Master Timing,全局主时钟技术)飞秒级精确时钟和智能内存缓冲器。 在蓝牙方面,xDSD Gryphon采用的是高通5.1蓝牙版本,但是搭载的是四核QCC5100蓝牙处理芯片,支持aptX Adaptive(自适应)、aptX HD、LDAC和HWA/LHDC以及常规aptX和aptX Low Latency(低延迟)、AAC和SBC在内的目前所有高清蓝牙音频解码。 放大部分没太多说的,因为iFi已经把全平衡电路几乎普及到旗下各个产品之中,这款亦不例外。xDSD Gryphon的放大部分除了采用了其自家高端系列的PureWave纯波电路技术,还搭载了一个叫做OptimaLoop的负反馈系统来控制失真,并且使用了CyberSync技术来实现高品质的模拟音量控制。 总而言之这是一款拥有技术创新且十分具有可玩性,同时有音质保证的便携解码耳放,用官方的话说是把iFi自家的两款经典xDSD和xCAN合二为一,下面就分享一下个人体验。 xDSD Gryphon整体外观展示,全金属外壳,没有沉甸甸的负重感,因为机身有规则的凹槽设计,加上侧身有一枚像瓶盖子的旋钮,个人觉得它更像灰酒壶而非灰菠萝,不过熟悉的人都知道灰菠萝对应的是iFi的iDSD Diablo大菠萝。 正面接口展示,除了3.5和4.4的音频输出孔,后面还有承担开关机、暂停/开始以及模拟音量以及切歌的多功能旋钮,再往后面则是XSpace和XBass两枚按键,前者是基于纯粹模拟信号处理电路起到重新构建全息声场的作用,后者则是当耳机缺乏正确的低音响应时起到“增加”低频响应的作用。 是不是已经有点被绕晕了,这些都是iFi独有的设计,实在不理解,就当是增加可玩性吧。 机身另一侧接口展示,如果你发现颜色不对了,证明你没看错,并不是光照的色差。xDSD Gryphon机身另一端有一截黑色的(参考前面机身俯拍图小金标所在位置),这一截应该是塑料的,上面依次分布着XBass II模式调整拨杆、USB充电口、USB输入孔以及S/PDIF 3.5mm同轴兼光纤输入口、4.4平衡输入/输出口和3.5单端输入/输出口。 除了要注意这台xDSD Gryphon的USB输入和充电口是分开的同时还支持独立供电,还有一点则是它的标配里没有配备说明书,只有一张二维码卡片,扫描进去可以查看电子版说明书,一定要看,因为它的名堂太多了。 机身底面展示,除了四个硅胶垫,还有一个增益开关,从图标可以看出3.5和4.4是独立的,因为这个增益开关是适应性增益调节,而并非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增益,适用于一些高灵敏度耳塞。 个人实际体验部分 估计会有人和我一样会因为xDSD Gryphon的机身接口、按钮较多从而有它操作很复杂的错觉,实际上都是单线逻辑设计(看机身图标指示一试就会),包括蓝牙连接速度快、信号稳,给我的体验感很好。 机身的屏幕展示,如上图,信息不多,不过够大够清晰,没啥说的。整个交互方面有两个亮点值得一说。 第一,它的音量旋钮很有意思,除了承担暂停/开始、切歌(说明书上有某些情况限用的提示),它还拥有音量同步、音量限制、音量记忆以及多达106级的调节区间,不会出现当你用4.4接头耳机替换3.5接头时被音量炸到的现象。 第二,音量调节时还配有灯效,不仅仅是盖子上的灯效,在旋钮与机身的连接处也是灯效区;除此之外其它地方的指示灯也会根据相应的操作会有不同的灯效展示。 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最后来说说音质部分吧,因为xDSD Gryphon的独特之处,个人试了不少耳机,比较遗憾的是个人手里的几副大耳没有4.4的头子,所以均以耳塞为主。 纯动圈的试过森海IE80S、瑞弦D2+和凯声钛铃PLUS(4.4)以及OSTRY KC10,以及兴戈金乌,圈铁的则试过老忠的A4PRO和AKG K3003,纯动铁的则是一副监听耳机AudioFly AF1120,AF1120的表现是最弱的,表现最好的是OSTRY的双动圈KC10以及瑞弦D2+和钛铃PLUS这两款平头塞。 除了能明显改善低频的弹性和凝聚感,对人声的密度感和结象亦有显著提升,总而言之在单端xDSD Gryphon并未展现太大的推力,而带S-平衡的3.5接口推力明显要大很多,优点不言而喻,缺点则是遇到高灵敏度的更容易暴露底噪。 说单端的听感吧,xDSD Gryphon表现出来的风格是舒展、大气又富有韵味的,它能把动圈的低频氛围表现的宽松又通透,尽管下潜不够深,但是弹性快而有力,泛音清晰可见,加上不错的器乐分离感和声场遇上不太吃推力的动圈尽显圈味之自然。 人声方面,xDSD Gryphon是有偏暖的趋势的,在瑞弦D2+上便有明显的暖声,但是在OSTRY KC10和K3003上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它不会给人素质感的既视感,除了和低频一脉相承的舒展,还有几丝温润,不过它的人声位置良好,和器乐层次感保持的很好,并附有线条感,加上并未有刻意的偏低频,听男声还是相当正点的。 女声方面依然保持着男声独有的温润,但解析更为细腻,齿音较少,音色更为亮丽,驾驭蔡琴没有什么违和感,如果听李心洁、孙燕姿这种声线较细的女声还有沁人心脾的甜美柔和。 xDSD Gryphon的高频亦是舒展、大气的,初听很容易给人通透感,不过在搭配K3003的时候还是会有毛刺,搭配KC10就要好的多,哪怕是亮度和延伸感都不逊K3003,所以我说xDSD Gryphon对动铁的表现要弱一些。 4.4平衡口个人试听的是凯声的钛铃PLUS,虽然阻抗仅为30欧姆,不过灵敏度也较低,仅103dB,不算特别难推,但比较考验前端。 xDSD Gryphon很显然是有这个能力的,整体纯净不失舒展,音色饱满,亮度在动圈的范畴之内,依然有些许温润感。 相比单端给我的感觉,除了更纯净,在低频上有更深的下潜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器乐分离感已经非常优秀了,器乐表现直接上了一个档次,整体上更容易有雄浑有力的量感。 人声方面主要在男声方面拥有更细腻的解析,在不失去舒展感的同时密度有所增加,搭配钛铃PLUS时暖声并不明显,听八只眼的歌曲时不同组员的声音泾渭分明,饱满有力兼具润感,有明快俊逸的清爽。 女声方面和单端上的表现出的水准差不多,并没有推力加大就更为明亮,相反在搭配钛铃PLUS时不同女声的特点会更明显,比如蔡琴的中音显的更为深沉、王菲的空灵更为寂寥,有那么点透明的感觉。 4.4平衡口下的高频更加稳健,亮度控制的很好,在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管弦乐里,弦乐部分的亮度变化在每次要感觉到毛刺的时候又迅速收了回来,厚度和顺滑度较为自然,尽管没有那种鲜活的泛音,但音色如此饱满亮丽的同时又能控制好毛刺,还能展现出乐感已经非常难得,加上它并削弱管乐部分,甚至说管乐部分的瞬态表现更为出众,让我感受到了钛铃PLUS聆听古典乐的潜力。 整体总结部分 总得来说单纯说音质的话,iFi xDSD Gryphon是有着鲜明风格的,细的说来它的单端和平衡端尽管风格一致,但单端表现只能算准优秀水准,平衡端则是非常出色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3.5的还是4.4的它都是有两种不同的接口,除了一定的可玩性,更多的是可以适配不同的耳机。 当然蓝牙端我也试过,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问题来了,这么说肯定会有人觉得这是一副主导音质的,实际上通过它的机身接口以及我在前文开篇介绍的,iFi xDSD Gryphon的可玩性亦是一大亮点,但更大的亮点是它的设计,这个已经超出我这种半桶水玩家的认知范围了,有兴趣可以仔细浏览其官方介绍。 这款xDSD Gryphon应是我首次接触到iFi的高端作品(实际应属于中高端),验证了一个问题,能在小众品类里一直屹立不倒的品牌在专业度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11,美国 alo audio the island 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怎么样
iFi micro iDSD解码耳放一体机,个人感觉用着还不错,价格也不贵,牌子是英国的,在国外销得很火,你可以到他们官网上看下!ifi-audio.com.cn 百科资料为: iFi(音 i Fi) 是英国著名高端音响品牌AMR(英国之声)的子品牌。核心技术由AMR/iFi首席设计师Thorsten Losech(托斯顿)和英国利物浦团队的Mr. Delehedy 和 Mr. Butler 主领设计。 托斯顿(Thorsten Loesch)是如今世界十大音响设计师之一,曾在德国国家广播电台、英国广播电台(BBC)担任录音工程师和现场调音工程师。 AMR和 iFi 的产品每年均获得多个国际大奖,包括 EISA 欧洲影音协会年度大奖,并多次被美国Stereophile 评为Class A 器材,德国 Image HiFi 评为年度产品,德国Audio 评为参考级产品 HiFi Choice 的编辑选择奖等等。
12,fiio e18怎么样
外观:金属拉丝的机身看上去有那么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上手感觉也很舒服,重量恰到好处。按键力度反馈也不错。但是这高端大气的机身上面很容易残留指纹。 功能:1.理论上E18可以与带有USB OTG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机搭配使用,通过Micro USB线连接,音乐解码处理后放大输出,可以通过E18上面按键操作手机上播放的歌曲。 2.E18自带3500mAh电池,把其调至CHG档位时候可以为手机充电。我仅仅测试可行,具体充电速度这些就未知了(估计不够充满一次note3吧)3.usb解码耳放。4.便携式耳放(3~4等写听感的时候在叙述吧)小结:作为一个解码耳放现在可以支持的手机还很少,最大硬伤。(note2,note3 ,s4,可用。小米全系列,mx2,华为u9508不可用) 大家用手机听歌就为了图个方便,有多少人愿意再加个这个东东呢?但是在安卓音质表现总体平庸的面前,E18带来的提升是巨大的。再加上还算亲民的价格还是会有人选择吧。
文章TAG:
解码 怎么 怎么样 ifi 解码耳放怎么样 iFi 的英国品牌他家的解码器做得不错但是那个新品Pro iCAN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