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是什么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是什么形状

2,地球是什么样的

圆的
圆的
圆的

地球是什么样的

3,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在形成坚硬的外壳之前,也是一团炽热的熔化物质.后来,在漫长的冷却 变硬过程中,它也一直没有停止转动,所以才成了一个圆球体.

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4,地球是什么型的

地球是圆的 地球固态地表和液态海面所构成的地球表面的形状。它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地球的形状乃是连续的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古代人类活动范围有限,又缺少精密可靠的观测手段,而凭直觉认为“天圆地方”。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视野日益开阔。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大地呈圆弧形的观察,球形的观念逐渐形成。尤其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之后,大地是球形的已确信无疑了。这种从“平的”到“圆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观测手段的发展,对地球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定,发现地球赤道半径较极半径长21.4公里之后,进一步确认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这种从“球形”到“椭球形”,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近些年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形状更加精密测定的结果,发现地球这个椭球体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有点象“梨”的样子,称之为“梨形体”。这种从“椭球体”到“梨形体”,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三次飞跃。这也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新认识。 地球形状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最主要能源。由于地球有一个弧形表面,因而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不相同,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结果致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从而造成地球的热量的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气温带,进而导致地球上与热量有关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5,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椭圆
两级略扁的 扁球体 不规则球体
椭圆形的,很多人都说地球是圆的,其实地球并不是完全是一个球体,它其实是椭圆的,就是似圆不圆
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18.9米,在南极凹进25.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鸡蛋型的
椭圆嘛,上下比较扁。

6,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面貌已愈来愈清楚明白。但是,人们对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从公元 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了。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并未就此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地测量学科的形成与丰富,人们观测和认识地球形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三角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等都是重要手段。近代科学家牛顿曾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得出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形状像个桔子。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南极离地心的距离比北极短40米。因此,又有人把地球描绘成梨形。 以上,对地球的认识,仍是根据局部资料和间接手段得来的。如果人们能远远地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那该多好!1969年7月20日,美国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就看到了带蓝色的浑圆的地球,有如在地球上观月亮一样。科学家们根据以往资料和宇航员拍下的像片,认为最好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完成了呢?还没有。这是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而且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运转着、变化着。

7,现在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汽泡也是圆的。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在以后的各种运动中没有任何使其变为其它形状的理由,所以一直是圆的保持到现在。但是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椭球体。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公里 地球极半径(b)6356.755公里地球平均半径R(3 a2b)6371.004公里 。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赤道半径大,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地球在绕地轴转动里中间部分的离心作用大而使中间即赤道附近的半径大了。再者地壳的不断变动形成地球表面的高山、海洋的原因还有地震、火山等,都会造成地球表面的不同。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公元前3世纪,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从此,人们才一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大地是圆球形状,到了16世纪,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终止。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呢,是浑圆体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从这个理论出发,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在地球形状上,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到了18世纪30年代,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个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为此伏尔泰风趣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文章TAG:地球  怎么  怎么样  是什么  地球是怎么样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