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一个铁棒从几万公里的太空发射了地球会怎样

是。 因为太空是非常大非常大的。大到我们无法想像。星球之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来计算。光年你应该知道。很遥远的距离。而月亮和地球仅仅相聚38万公里,在宇宙中这是相当近的。所以说它们是近邻。
你好同学,这里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你没有说明,就是这根铁棒的大小!铁棒如果够大,可以毁灭地球,如果很小,也许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就烧没了!谢谢。

一个铁棒从几万公里的太空发射了地球会怎样

2,有离地球一万公里的人造卫星么

有高于一万公里的地球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 公里,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23时56分4秒,卫星在轨道上的绕行速度约为3.1公里/秒,其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3颗通讯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

有离地球一万公里的人造卫星么

3,一颗星星距离地球一万光年说明什么

说明你是智障
也就是说,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从那个星球到达地球需要一万年的漫长岁月,你说这是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遥远距离啊!但这还不算是最远的,还有比这更远的,因为宇宙是无限的!
很远。。。。。
是的,光发过来需要时间。我们看到一颗距离地球有十亿光年的星星,那么看到的景象是这颗星星在十亿年前的样子,而这颗星星现在(2012年)的样子,还有等到十亿年后才能看得到。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太阳吧,太阳光射到地球需要8分钟,而我们看到太阳时,看到的仅仅是太阳在8分钟之前的位置和样子,当时的位置 还得要8分钟后才能看到。楼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是再远了点

一颗星星距离地球一万光年说明什么

4,和中国时差大概6小时大概距离一万公里

对的,基本上是这样的。全球共24个时区,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所以,如果是在赤道上,时差6小时大概距离就是一万公里,不在赤道上的话,东西方向的距离会小一点,但是南北方向的距离,已知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举例说,中国北京,与澳大利亚的西部城市珀斯,完全没有时差,但是距离却有大约7000公里。
瑞士和中国的时差7小时,中国早7个小时。飞机要飞十个小时左右,途中经过的国家有:中国 —>蒙古—> 俄罗斯—> 白俄罗斯—> 波兰—> 捷克—> 德国—>瑞士。
你想问什么?15度是一个时区 但是地球是圆的 时区虽按经线来分但是走过的却是纬线的距离 周长最大的赤道上15度等于1665千米,6个时区等于9990千米,但是中国在北纬不在赤道上6个时区肯定连9990千米都不到

5,地球是怎样的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轨道半径为14960万公里(1.00 AU );直径为12756.3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质量是5.9736x10 24公斤。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广阔无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飞机,从空中往下看,更会感到大地真是辽阔无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时间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这么大的面积只有29%是陆地,71%都是海洋。 地球的大小,可以用多项指标去描述。现告诉你一些指标的数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004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0千米; 地球的极地半径为6356.755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8×10(3次方)千克/立方米; 地球的质量为5.974×10(24次方)千克; 地球的体积为1.083×10(12次方)立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为5.11×10(8次方)平方千米。 地球总面积510000000平方千米 地球陆地面积149000000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地球海洋面积361000000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8% 地球的体积为1.083x1021立方米。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假设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一圈要走801天。2300多万人手拉手站成一圈,才能把地球围住。按全世界人口50亿计算,人均占有地表面积仅0.1平方千米,若只计算陆地面积,人均占有不足0.03平方千米。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地球的体积比最小的冥王星大110倍,是最大的木星的1/1316。地球的体积比月球大48倍,是太阳的1/130万。

6,一个月中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

对太阳和地球的整体来说,它们的距离远近是一样的,相等的。但对地球和太阳上的某一点来说,会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不同随时都在呈周期性变化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某地,温度最高时,就是太阳离地球最近时。
这也不是按月算的啊,夏天离地球最近,所以夏天比冬天热
一个月中,望点(月相为满月的那一点)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地-月系的质心位于地球内部,距离地面1650公里,地球半径6370公里,所以地球绕这个公共质心“公转”(实际上是摇晃)的轨道直径就是4720公里×2=9440公里。真正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实际上是这个质心,地球和月球则一边围绕这个质心公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走的是一条波浪形的路线(月球的波浪幅度达80万公里左右,地球只会摇晃不到1万公里)。由于朔-望点连线几乎在黄道面上,所以一个月中地球在朔点就会比在望点距离太阳远9440公里。当然考虑到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这个结果会有变化。但总体如此。当然,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远达一个天文单位(1.5亿公里),所以这不到1万公里的差距人眼是感觉不到的。要观测到它,必须使用精密的天文测量仪器才成。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时间了 球采纳

7,木星为什么有大红斑

关于大红斑的成分,有人认为,上升的气流形成云后,层中的放电现象造成了大红斑,有人曾为此专门做实验模拟这种现象。也有人推测,大红斑呈红色是由于气流中有红磷化合物的原因。 科学家们早已知道木星周围有一层很厚的大气,由氧、氦、甲烷、阿摩尼亚等物质构成。但是从木星探测器所发回的资料来推测,木星的内部温度很高,从中散发出来的热量为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的2.5倍。所以有的科学家就据此推测,大红斑可能就是木星内部温度最高的部分呈柱状的旋涡不断朝外喷射的地方。大红斑喷出之后,柱状的旋涡与大气中的甲烷、阿摩尼亚等物质产生化合作用,从而形成了橘红色的物质团——大红斑
木星难道仅仅是行星吗?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是颗未来的恒星,看作是正在向恒星方向发展的天体呢?读者也许会惊讶:这样提问题是否太荒唐了?本世纪80年代初,前苏联科学家苏切科夫提出木星也许是颗正在发展中的恒星这种新见解之后,确实遭到了不少非议。但是,苏切科夫的意见也并非“空中楼阁”,毫无依据。他的主要观点是:木星内部在进行热核反应,它有自己的热核能源,应该归到“能自己发热、发光”的恒星类天体里去。 事情真是那样子吗? 木星离太阳比地球远得多,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少得多,表面温度理所当然要低得多。根据计算得出的结果,木星表面温度应该是零下168摄氏度。可是,地面观测得出来的温度是零下 139摄氏度,与计算值相差近30摄氏度,这无论如何不可能是由误差造成的。让探测器在木星附近进行测量,准确程度理应更高些。“先驱者11号”于1974年12月飞掠木星时,测得的木星表面温度为零下148摄氏度,仍比理论值高出不少,说明木星有自己的内部热源。 对木星进行红外线测量也反映出类似情况。如果木星内部没有热源,它吸收到的热量和支出的应该达到平衡,地球和水星等类的行星的情况正是这样。木星却不然,它是支大于入,约大1.5~2.0倍,这超支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很明显,只能由它自己内部的热源予以补贴。 木星是一颗以氢为主要成分的天体,这与我们的地球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太阳相似。木星与太阳这两个天体的大气,都包含约90%的氢和约10%的氦,以及很少量的其他气体。关于木星的内部结构,现在建立的模型认为它的表面并非固体状,整个行星处于流体状态。木星的中心部分大概是个固体核,主要由铁和硅组成,那里的温度至少可以有30000度。核的外面是两层氢,先是一层处于液态金属氢状态的氢,接着是一层处于液态分子氢状态的氢;这两层合称为木星幔。再往上,氢以气体状态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 具有如此结构的天体,其中心能否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出所需的能量来呢?许多人认为是可疑的,甚至不可能的。况且木星的质量并没有达到太阳质量的0.07。 比起太阳来,木星确实有点“小巫见大巫”。称“霸”其他行星的木星,体积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质量只及太阳的1/1047,即约0.001个太阳质量,而中心温度也只有太阳的五百分之一。有人认为,这并不妨碍木星内部存在热源,因为它是在木星形成过程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 前苏联学者苏切科夫等的意见是颇为新颖的,他认为木星内部正进行着热核反应,核心的温度高得惊人,至少有28万度,而且还将变得越来越热,释放更多的能量。释放的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换句话说,木星在逐渐变热,最终会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我国学者刘金沂对行星亮度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提供了证据。他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水星、金星、火星和土星的亮度都有减小的趋势,唯独木星的亮度在增大。如果前述四行星的亮度减小与所谓的太阳正在收缩、亮度在减弱有关,那么,木星亮度增大的原因一定是在木星本身。刘金沂得出的结论是:在最近2000年中,木星的亮度每千年增大约0.003等。这无异对苏切科夫等的观点作了注释。 此外,太阳不仅每时每刻向外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同时也以太阳风等形式持续不断地向外抛射各种物质微粒。它们在行星际空间前进时,木星自然会俘获其中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话,一方面木星的质量日积月累不断增加,逐渐接近和达到成为一个恒星所必需的最低条件;另一方面,在截获来自太阳的各种粒子时,木星当然也就获得了它们所携带的能量。换言之,太阳以自己的日渐衰弱来促使木星日渐壮大,最后达到两者几乎并驾齐驱的程度,使木星成为恒星。 这样的过程据说大致需要30亿年的时间。那时,现在的太阳系将成为以太阳和木星为两主体的双星系统;也有可能木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把一些小天体俘获过来,建立以自己为中心天体的另一个“太阳系”,与仍以现在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平起平坐。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变化,目前太阳系的全部天体,包括大小行星乃至彗星等,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变动。 这种大变迁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特别是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该怎么办呢?一种观点认为,事物发生变化那是必然的,至于是否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木星变成恒星那样的天体,这只是一家之见,何况还有30亿年的漫长岁月呢! 像木星内部结构之类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假说不少、争论颇多的领域,苏切科夫等人的观点只不过使得争论更加热烈而已。在目前的观测水平和理论水平不完善的情况下,像“木星是否正在向恒星方向演变”之类的重大自然科学之谜,不仅现在无法解答,即使是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恐怕也未必能理出个头绪。它无疑将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成为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讨的课题。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什么? 大红斑,是木星南半球一个巨大的反气旋风暴,位于南纬22°,并持续了起码340年。它长约二万公里、宽约一万公里,面积有地球的四倍大。在地球上使用望远镜望向木星,当大红斑面向地球时即可看见。大红班最早于1665年由卡西尼或胡克首先观测,当时色彩较浓,但目前已逐渐暗淡。对于这个奇特的大红斑,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超级大台风的台风眼,亦有人认为这是木星两个不同方向的气流相激所造成的,但真实的成因,至今尚为一谜团。 1979年2月25日,旅行者1号太空船在造访木星时,在距离表面9,200万公里处摄得大红斑的模样。 木星的大气组成中,按分子数量来看,81%是氢气,18%是氦气,按质量则分别是75%和24%。只有约1%左右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这与太阳系的前身-原始太阳星云 (solar nebula) 的组成相近。同为气体行星的土星也是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氢和氦就少得多。由于木星快速的自转,木星的大气显得非常地“焦躁不安”。木星的大气其实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木星云层的图案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风暴,其中最著名的风暴是“大红斑”。这是一个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古老风暴,它早在300多年前就被人类发现了,一般认为是17世纪的卡西尼或胡克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巨大的风暴已经在木星大气层中存在了几百年。大红斑有三个地球那么大,其外围的云系每四到六天即运动一周,风暴中央的云系运动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由于木星的大气运动剧烈,致使木星上也有与地球上类似的高空闪电。
木星是一个由液态氢构成的流体行星,没有固体表面。木星表面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木星赤道以南有一块大红斑,它至少已存在3个半世纪,很可能还要长得多。它的大小有三个地球那么大,颜色一般都保持着红而略带棕色的调子,有时鲜明,有时暗淡且模糊。大红斑究竟是什么? 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查明它是木星云层中的一个特大漩涡,漩涡内的物质处于剧烈运动的状态,其剧烈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木星上形成如此之大的大红斑,现在尚无圆满的解释。 从我个人理解来说,大红斑在赤道南22度的地方,始终保持人们熟悉的外形轮廓和反时针旋转方向。原因可能是出于它木星上的一个持久的飓风系统,而大气中的带电粒子在比地球上强10倍的木星磁场作用下产生螺旋运动,从而导致了大红斑的形成。

文章TAG:1万公里望地球怎么样公里  地球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