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砾石(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砾石(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内含有小石子的卵石,其形成原因是破碎的岩块,仅长距离搬运使棱角消失,形成园形或椭圆形的石子(或称卵石、砾石),再经胶结的岩石称为砾石。
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2,请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砾石含量怎么检测谢谢

谢谢! 本人做调查常用两种方法:一是称出一定重量的土壤,过大眼筛后取砾石重量计算百分比。二是取少量混合多半瓶水里搅动沉淀,自然分层砾石沉底,用尺子量取高度粗略估计百分比。(此方法精确度差些)

请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砾石含量怎么检测谢谢

3,男街霸觉醒任务

现在没有那活动了,现在流程是这样的1、找风振对话   2、所需材料为100级特级皮、100级砾石、10大黑、10大白、50个泰拉石   3、打三次遗迹和4次机械牛   4、需要400决斗胜点   5、再次与其对话   男街霸觉醒名:千手罗汉   被动觉醒:千手千眼   增加装填数,增加攻击,缩短CD   主动觉醒:天崩地坏

男街霸觉醒任务

4,金属网阻火器和砾石阻火器的工作原理分别是

金属网导热性阻止火焰蔓延、砾石阻止氢气火焰蔓延。1、金属网阻火器利用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质,火焰进入阻火器后,通过金属网的传热作用,火焰流中的热量会迅速传递到金属网上,导致火焰流的温度降低,最终使火焰熄灭。金属网阻火器的特点是通过金属网的导热性质来阻止火焰蔓延,相对而言,其阻火效果较为迅速和高效。2、砾石阻火器利用固体砾石材料的细小通道或缝隙,将火焰分散成细小的火焰流,通过传热作用和器壁效应,降低火焰流的温度和能量,最终导致火焰熄灭。砾石阻火器的特点是通过固体砾石材料的通道或缝隙将火焰分散,从而降低火焰的温度和能量,适用于阻止氢气火焰蔓延的场景。

5,砾石轧制碎石成本是多少

碎石:指岩石碎裂后形成的形状不规则的带有尖锐边角的石块。 砾石:砾石指的是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粒径为2~60mm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是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常以符号G表示。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砾石不需轧制碎石,因而不存在发生成本
砾石轧制碎石成本大约10元/T.

6,沥青面层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 a.材料准备 施工前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 a)沥青 (a)沥青面层所用的沥青标号,根据地区气候条件、施工季节温度、路面类型、施工方法等按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选用。 (b)多层路面选用沥青标号时,可以有所不同:面层的上层采用较稠的沥青,下层或联结层采用较稀的沥青;对渠化交通的道路,采用较稠的沥青;当标号不符合使用要求时,采用几种不同标号掺配的混合沥青,其掺配比例由试验决定,掺配时混合均匀,掺配后的混合沥青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同一工程使用不同沥青时,明确记录各种沥青使用的路段及部位。 (c)沥青面层所用沥青选定后,按照沥青检测试验规程,及时检测所用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闪点、含蜡量、密度、溶解度、粘度等技术指标,作好记录,不符合要求者不使用。 (d)将沥青贮运站及沥青混合料拌和厂不同来源、不同标号的沥青分开存放。沥青在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罐(池)中。 (e)沥青避免长期存放,长时间存放的沥青在使用前抽样检验,不符合要求者不使用。 (f)沥青面层采用乳化沥青时,乳化沥青的类型,根据使用目的、矿料种类、气候条件选用。对酸性石料,或当石料处于潮湿状态或在低温下施工时,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对碱性石料(石料处于干燥状态)或在与水泥、石灰、粉煤灰共同使用时,采用阴离子乳化沥青。 (g)乳化沥青在现场制备。乳化沥青制成后及时使用,存放期以不离析、不冻结、不破乳为度。长时间存放的乳化沥青在使用前抽样检验,质量不符合要求者不使用。 b)碎、砾石(粗集料) (a)用于沥青面层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矿渣等粗集料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 (b)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矿渣等粗集料,以方孔筛为准,其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当采用圆孔筛过渡时,其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 (c)若料场生产的粗集料不合规格,但确认与其他材料配合后的级配合乎各类沥青面层的矿料使用要求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选用。 (d)粗集料有级配良好的颗粒形状,用于道路沥青面层的碎石不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 (e)用于路面抗滑表层的粗集料,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碎石或破碎砾石,不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并且选用的粗集料符合磨光值的要求。 (f)当采用砾石轧制粗集料时,砾石的粒径大于50mm,破碎砾石中4.75mm及其以上颗粒的破碎面积要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g)粗集料若为酸性岩石的石料,为保证矿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路面,采用较稠的沥青,同时采取抗剥离措施:用干燥的磨细生石灰或消石灰粉、水泥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为矿料总量的1%~2%);在沥青中掺加抗剥离剂;将粗集料用石灰浆处理后使用。 c)砂(细集料) (a)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细集料采用优质的天然砂(或机制砂),在缺砂地区,采用石屑,天然砂、机制砂及石屑的规格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b)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及抗滑表层的石屑用量不超过天然砂及机制砂的用量。 (c)细集料与沥青具有良好的粘结能力。与沥青粘结性能很差的天然砂及用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石料破碎的机制砂或石屑不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面层,一定要用时,增加抗剥离措施。 d)矿粉(填料) (a)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除净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经磨细得到。矿粉干燥、洁净,质量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b)拌和机采用干法除尘的粉尘能作为矿粉的一部分回收使用;湿法除尘的粉尘回收使用时干燥粉碎处理,不含杂质;回收粉尘的用量不超过填料总量的50%,掺有粉尘的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大于4%,其余质量要求与矿粉相同。 (c)粉煤灰不能作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填料。 施工前,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符合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级配良好,施工过程中矿料级配保持稳定,不随意更改。 沥青的品种及标号选定后,保证施工用的数量,避免中途变更。 路面沥青混合料中矿粉填料是生产密级配、粘结力强、坚固耐用、防水性好的混合料所需的重要成分,施工过程中,将对其数量和类型作仔细的控制。 所有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经过监理工程师批准,一经选择确定后,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不随意变更。 b.设备准备 施工前,对沥青混凝土拌和、摊铺、碾压等施工设备作全面检查,并经调试证明处于性能良好状态,机械设备足够,并且重要机械有备用设备。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设备的工作能力与进度、质量要求相适应,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机械化连续施工,满足施工及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c.基层准备 沥青路面的基层具有足够的强度、适宜的刚度、良好的稳定性,干燥收缩和温度变形较小,表面平整、密实,拱度与面层一致,高程符合要求。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前,先检测基层高程、宽度、横坡度、平整度,不合格的地方进行处理或修整,使其符合要求;然后人工清扫其表面,做到表面干燥、清洁,无松散的石料、灰尘与杂质;最后洒透层油或做封层。

7,洪积扇地下水一般分几个带各带有何特征

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强烈,显示良好的水化学分带——扇顶为矿化度小于1g/L型水,中间过渡带为1—3g/L的型水,溢出带以下为矿化度大于log/L的氯化物水 华南地区水型无差异由洪积扇顶部直到溢出带以下,均为矿化度小于0.5g/L的重碳酸盐水。 (2)地下水位埋深异常:乌鲁木齐的洪积扇的潜水埋藏深度为扇顶浅,远山深。这是因为新构造运动使隔水基底呈现差异断块活动,近山处基底上升而远山处下落,故使两侧地下水位形成跌水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充填.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由于洪积扇上沟槽很不稳定,水流多次改道,摆动,因而小型的切沟,充填构造发育,在砾石层或砂层中,常夹有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洪积扇的变形有哪些形式 洪积扇的变形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洪积扇形成以后,如果山体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洪积扇形成,而且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叠式洪积扇.如果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的洪积扇也随着抬升,则在它的下方将形成新的洪积扇,新老洪积扇呈串珠状.甘肃河西走廊常有串珠状洪积扇的发育.如果新构造运动在山前不等量升降,则新的洪积扇轴线向一侧移动,使新,老洪积扇向一侧垒叠,并形成不对称的形态. 什么是迭置谷,先成谷与迭置谷的区别是什么 在一个构造较复杂的基岩古地面上,覆盖有一定厚度的松散堆积物,河流原先在松散堆积物上流动,后因流域内地壳整体上升,河流不断下切,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流路切入基岩之中,这种与基岩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河谷,是继承了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上的古河流的位置而刻蚀下来的,故称为迭置谷.先成河与迭置河的流向都是与地质构造不符合的河流.两者的区别在于:先成河发育在构造隆起之前,而迭置河发育在构造形态形成之后.

8,三门峡地质勘探期间的试验工作

何遂信近两年多以来,我们在三门峡已经完成了土的天然含水量的试样1046个,土的物理力学试样735个(包括原状土及扰动土),水的化学分析试样256个,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的试样152个。下边概略的谈一谈我们在黄土类土及砂砾石方面的试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经验教训。一、黄土类土的试验工作在三门峡坝址区及水库区,到处都可以遇到黄土类土。除了大坝主体工程的基础是坚硬的闪长玢岩以外,其他如附属企业工程、交通运输线路工程及民用建筑的基础,几乎都是放在黄土及黄土类土之上。黄土类土,在坝址河岸区构成二、三、四级台地。所以,在整个地质勘探过程中,试验室作了大量的黄土的物理及力学性质试验。(1)一般情况对三门峡工程区的不同地段的黄土类土,作了统计,如表1。表1 工程区内各不同地段土的性质统计由表1可知,这些地段内的平均级配及其他物理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这些地段内的黄土类土的各种物理及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在一起,而当成同一的黄土类土来认识。这些指标列入表2(其中的统计数字不是全部的试验资料)。(2)黄土类土的物理性质由表2中数据可知,黄土类土颗粒含量变化很大,所以,其成分是很不一致的。黄土类土的密度可根据干容重来判断,平均干容重为1.44t/m3,其变化介于1.24~1.68t/m3;而其孔隙率平均值为47%,最大孔隙率为38%。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不大,根据试验资料,由上部的1.4t/m3,增高到30m深的1.5t/m3。表2 黄土类土物理力学性质综合统计表黄土类土的含水量不大,天然含水量平均为13%,与最大分子吸水量一致,饱和含水量则为32%。至于钻孔中由上到下的含水量变化没有什么规律性。这可能是由于土层不均一的缘故。塑限含水量高于天然含水量,其平均值为17%;液限含水量平均为27%。因为系数B值小于零,土的稠度是属于固体状态,是坚硬的。根据渗透系数看来,这些土均属低等渗透性。(3)黄土类土的力学性质A.崩解作土的崩解性试验时,有的在第一分钟内土的结构即破坏,在5min内基本上全部崩解;有的试样在15min内完全崩解;有的试样在40~60min内崩解。迅速崩解是黄土类土的特性之一,也是测定急剧沉陷性的间接指标。B.压缩关于黄土类土的压缩试验,试验室采用了长春仪器厂出产的压缩仪,分别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试验:(1)试验开始时即将土样浸水饱和以及在天然含水量条件下的试样压缩试验;(2)在荷重3kg/cm2时浸入饱和试样的压缩试验;表3及表4列有相对压缩性(以%表示)及压缩系数值。这些数据是21个试样的试验结果的统计,土样是天然含水量状态下进行试验的。表中数据显示了压缩系数值在不同荷重时保持不变。根据H.H.鲍高斯洛夫基著的“地基与基础”按压缩系数(a)将土沉陷分级为:高压缩性土a>0.05cm2/kg中压缩性土0.05>a>0.01低压缩性土a<0.01据此,根据表4的数据,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的黄土类土的压缩性就不低,若浸水以后,就更会增大沉陷性。表3表4表5及表6 中列的相对压缩性及压缩系数指标,是根据20个土试样的资料统计的(开始试验时即将土样浸水饱和)。把表5、表6的指标数据与表3、表4的指标数据对照一下,可以看出,土浸水以后的沉陷性的一些指标数据,比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提高约一倍。表5表6表7列有相对下沉系数的统计数据。表7注:均方差及变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Q=均方差;n=测定次数;Σ=总值符号;v=变化系数;χ=部分值;χ-=算术平均值。表7中的数据说明了以下二个问题:①各种荷重下的相对下沉系数的均方差似乎是一致的;②当荷重由零增到3kg/cm2时,沉陷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当荷重由3kg/cm2增至5kg/cm2时,沉陷量的速度增加得较慢;但当荷重增加至6kg/cm2时,沉陷性反而降低。在荷重下的这种变化,是本工程区内黄土类土的特点。按标准方法进行的试验,即在压力为3kg/cm2时将土样浸水饱和的压缩试验,根据74次试验结果的数据求得:平均大孔隙比为0.043,其变化介于0~0.313 之间;相对下沉系数的平均值为0.022,其变化介于0~0.156 之间。浸水的方向一般是从上到下,也曾作过从下到上浸水的对比试验,结果一致。有些文献中,对浸水方向持有不同论点,认为由下而上的浸水,其沉陷量较大些。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初步设计文件中,把在这种试验方法下求得的一些相对下沉系数作了一个统计,如表8。表8根据表8的统计,大约只有43%的土样超过规范规定而具有沉陷性。本区的黄土很厚,所以,在初步设计文件中建议“将此岩石列为二级沉陷性的岩石类”。C.抗剪强度黄土类土的抗剪试验,在1956年以前应用南京水工仪器厂出产的应变式剪力仪,这种仪器在加水平荷重时容易产生误差,根据专家建议,后来改用马斯洛夫型剪力仪。但现在的统计资料,大都是用应变式剪力仪作的试验。用原状土作抗剪试验,方法为:①浸水固结慢剪;②浸水不固结快剪;③无水固结快剪。求得的剪力数据,已列入表2中。磨擦系数统计如表9。表9从表2及表9可看出,利用两种方法求出的系数,其经常重复的数值与平均值是接近的,因而证实平均值是有足够代表性的。凝聚力的数值,在浸水以后剪切时,降低很多。无水试验时,凝聚力的平均值为0.27kg/cm2;而在水下试验时,其数值为0.13kg/cm2,也就是说,几乎降低一倍。浸水不固结快剪时的摩擦系数,与固结慢剪的摩擦系数比较起来,要降低一倍以上。在初步设计文件中,列有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的剪力试验数据。用原状土作无水剪切试验时,凝聚力为0.25kg/cm2,摩擦系数为0.49(一次测定)。用扰动土作无水剪切试验时,摩擦系数降低到0.392,而凝聚力则达到0.24kg/cm2。因此说明,土样结构被破坏后,主要是影响摩擦系数,而不是凝聚力。该院又用扰动土作浸水剪切试验,求出的摩擦系数为0.27,凝聚力为0.10kg/cm2。这表明土浸水后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要大于土的结构被破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由以上所述,此区内的黄土类土的沉陷量将比单按压缩性求出的浸湿地层的沉陷量要大。D.土的其他性质试验室限于技术条件,对黄土类土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的试验不能进行,曾送请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土工试验室进行。试验结果简要叙述如下:土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及黑色矿物等。而其中以石英含量为最多,约占58%左右。一般的黄土类土化学成分以二氧化硅(SiO2)为主,其含量约在60%~90%之间,而在本区黄土类土的SiO2含量为61%~67%。本区的黄土类土的比重为2.65~2.75,平均为2.70,这也表现了土中的主要矿物是石英(其比重为2.66),以及所含盐类为碳酸钙(其比重为2.72)。二、砂石材料试验三门峡水力枢纽工程是一个高大的混凝土重力结构物,所需砂石天然建筑材料,共约4500000m3左右,并且对砂石质量要求也很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曾详细而充分地研究了坝址附近及其上下游各有关地段的砂砾石产区,经过几个阶段的勘探(普查、C级、B级及A2级等)及试验,由面到点,最后选定了位于坝址上游相距54km的灵宝涧河产区。根据A2级勘探阶段的试验结果,砂砾石的质量如表10~表12。表10 砂砾石混合级配表表11 砾石质量表表12 砂子质量表试验结果表明灵宝涧河产区的砂砾石基本上可以满足作为水工混凝土的骨料的要求。但粘土杂质含量已超过国定全苏标准的规定。对此问题,尚有不同论点。有的认为必须冲洗砂砾石,去掉粘土杂质含量。有的认为可不必冲洗砂砾石。我也是同意后一种论点的。因为:①粘土杂质含量超过规定数字并不多;②采掘砂砾石时,都需要从地下水位以下挖出,决定使用挖泥船进行挖掘,斗子均有空隙,这就使得在挖砂砾石时能使一部分粘土杂质含量被水带出去;③试验室曾用下列二种砂砾石作了混凝土比较试验,一种砂砾石用人工从产区地下水位以下取出,未加冲洗,测得砂中粘土杂质含量为2.86%,砾石为0.40%。另一种砂砾石用人工冲洗过,测得其粘土杂质含量几乎等于零。从混凝土强度比较看,未冲洗的砂砾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冲洗的反而高约10%左右。当然,骨料冲洗不冲洗的问题需要再深一步作些试验研究。砂子属中等粗度。孔隙率稍微超过规范规定。砾石在级配方面不大符合要求,80~150mm的砾石较少,这就限制了用较大粒径的砾石作混凝土。砾石中掺杂有粘土砾石,含量虽不多,但是一个讨厌的问题,不好冲洗又不好筛洗出来。曾把砾石中混入和天然含量比例相一致的粘土砾石作混凝土试验,似乎少量的粘土砾石对混凝土强度无大妨碍,对于粘土砾石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三、存在的问题在试验工作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试验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有些问题是限于水平而未能很好地得到解决;有些问题是我们所不能解决的。现在,将我们感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一)统一操作规程问题这对生产性试验机构来说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这些机构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统一操作规程,是会遇到不少学术性问题,但是,规程统一了,至少说对试验资料有一个可资比较的基础。不同的试验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在统一操作规程时遇到的学术性问题,可以“争鸣”研究,一定时期后,得出必要结论,经过一定手续批准,再将规程加以修改。譬如水利出版社在1956年年底出版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还附有说明书,我们认为很好,很想按照这个规程进行试验,但考虑到我们前后试验的一致性,不得已仍按照我们原来编写规程进行试验。在砂石试验、化学分析、混凝土试验以及其他试验中,我们深感无统一规程的不便。(二)土颗粒分析试验加氨水问题土颗粒大小试验,在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上有二种方法,即国际法A和B,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也表现在制备土样时加不加化学处理。苏联水电设计院在1955年夏季召开了土试验研究会议,会议上指出必须采用的一般规则中有这样一条:“为了测定土的颗粒级配,制备土样应在蒸馏水中进行煮沸(煮沸时间为40min)与粉碎,而不准许对土样作化学处理,如果土的微粒在煮沸时受到凝聚,则允许加入少量的氨水”(见水电科学研究通讯1956年10月第二期)。我们作试验时,曾对土样加以氨水(加量一般为1.5cm3,浓度为5%),但有些同志不同意这样作,认为这是加化学药品处理,破坏了土颗粒。加氨水的结果,土的粘土含量是增多了,一般的可以与塑性指数相一致。所以,有的同志主张加氨水,他们的理由是氨水仅对土颗粒间的凝聚力起到分散作用,而不对颗粒本身起破坏作用。不加氨水的颗粒大小试验结果,和塑性指数不一致,粘土颗粒一般的都较小。我们是按不加氨水进行试验的,仅用水冲洗土中所含盐类。土定名乃根据塑性指数。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三)土的剪力试验终结的标准问题在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中规定为:“……直至在某一水平荷重下,变形速率不断增长时,认为已经剪损”。有的文献中规定剪变形超过2mm时即为剪损(如罗姆他捷著的土试验方法一书中所规定的)。我们曾分析了这两种不同标准的试验结果,发现以剪变形超过2mm时为终结标准所得的抗剪强度值比以试样完全剪坏时为终结标准的抗剪强度值要小,这似乎是偏于安全,但得出的粘聚力C值反而大,内摩擦角值减小了。有时C值大得不合理,跟塑性指数又不相一致了。剪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相当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四)大粒径砾石的渗透试验问题三门峡水力枢纽工程的围堰,拟用坝址上游附近几个砂石材料产区的砂砾石作为围堰的建筑材料,围堰可能不作心墙,把砂砾石从产区取出后不再有任何加工,即用电铲倾泻到围堰地点,砂砾石分层堆置后,仅用辗压机辗压。根据这种情况看,围堰作成后,可能渗透量很大,影响基坑作业。为了大致估计渗透特性,试验室接到了作砂砾石渗透试验的任务。这就发生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试样如何制备,才能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符?②用什么仪器作渗透试验?一般常用的渗透试验仪器的容积都很小,对于含有100mm粒径或更大的砾石的试样,就无法容纳。这样的试样,水流渗透能否符合“达西定律”也是问题。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四、几点教训我们在试验工作中,确实无好经验可谈,现仅对工作中的一些教训叙述一下,以资借鉴。(一)部门协作问题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试验室的大部分仪器是借水电部门的,去年北京水电设计院抽回去了一部分仪器,特别是剪力仪抽走了,对试验工作不利。(二)地质与试验关系问题试验是为地质服务,地质应加强对试验的指导。这就是地质与试验的相互关系。但在以往,这两种工作显然是脱节了。这主要是由于试验人员不懂地质,也不主动跟野外工作取得联系,所以,在试验资料中,有与地质对不上头的现象。当然,地质师对试验工作指导不够,也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地质专家曾专为此事召开座谈会,在会议上专家说:“希望地质与试验密切携起手来”!(三)试验目的性问题试验目的应明确,否则,很容易把试验项目定得包罗万象,这就会招致人为地加大工作量。有些人有有备无患的想法,认为试验项目全一些,总是有好处。他们混淆了科学研究性质的试验和生产性质试验的界限。有一次跟苏联地质专家研究坝址区黄土类土试验任务时,专家对每一个建筑物、每一个钻孔都进行研究,什么样的建筑物,什么样的地区有不同的试验要求,也就有不同的试验项目,这样研究结果而确定的任务,比我们原来估计的任务减少了约3/4,对该区的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专家也并不忽略,除了结合生产性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外,专家又提出了专为研究用的一些钻孔和试验任务,并建议按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目的性不明确,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是:试验工作盲目性很大,试验室仅只是像一架试验机器一样。(四)对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问题应当对零星的、分期的、不同地区的试验成果加以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这对生产及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但我们在以往恰恰未这样作。每次试验报告提出即算交卷,而这个卷作的也是不够好,专家曾批评说只是些“死”的数目字,缺乏“活”的分析。未这样作,至少有两个缺点:①不可能对试验过的自然事物具有系统的清楚的理性认识;②试验中如产生了问题,有时不能根据自然规律去判断其原因。现在,我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着手进行这一工作。(五)计划安排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动员一定力量突击完成某一项任务,这是常见的事。但试验工作就不大容易这样作。譬如:土压缩试验,从把土样装到仪器中开始到试验完毕为止,它本身就是连续工作,且必须等待一定时间,不是突击能完成的。一部分试验工作是可以赶时间的,不会受到其他试验项目的制约。在以往工作中,常常遇到突击试验的现象,搞得异常紧张,也影响试验质量。分析其原因很多,主要的是整个勘探工作的有计划进行存在着问题。(原载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第12期)

9,级配砂砾的密度是多少

1.密度的概念是:单位体积的质量。这里的体积指的是密实体积。所以无论是么状态的砂、石,无论什么级配,密度不变。2.表观密度是材料表观体积的质量。与材料颗粒内空隙有关。3.你问的应该是堆积密度,是单位堆积体积下的质量。则堆积得越密实,堆积密度会越大。如级配良好得砂子、石子、堆积密度会大些。4.一般状态下,砂、石的堆积密度为1440kg/m3-1550kg/m3。堆积得再密实,也部可能超过1600kg/m3。
砾石:1.7kg/dm3(t/m3、g/cm3) 砂夹卵石(干、实):1.6~1.9kg/dm3(t/m3、g/cm3)
一般状态下,砂、石的堆积密度为1440kg/m3-1550kg/m3。堆积得再密实,也部可能超过1600kg/m3。
砂子堆积密度一般取1300–1600Kg/m3(与含水率有关)石子堆积密度一般取1500–1800Kg/m3(与石子材质有关)。砂子堆积密度常用1.28t/m3石子堆积密度常用1.48t/m3堆积密度(Bulk Density)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称为堆积密度。扩展资料:级配碎石的原材料管理:级配碎石垫层的原材料主要由粗集料、细集料等组成。粗集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碎石压碎值和颗粒组成,一般粗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0%,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20%;细集料主要是控制好石屑的颗粒组成、含泥量和掺加量,保证级配连续。?为便于控制混合料的级配,材料备料时宜按6档备料,分别是:900-600mm、300-600mm、20mm~30mm碎石、10mm~20mm碎石、5mm~10mm碎石、0~5mm石屑施工管理中应根据现场进度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原材料质量:?(1)占先机、占主动、提前安排备料工作,确保各档集料按比例进场。?(2)加大抽查力度,除规范频率外,必要时增加检验频率,杜绝不合格料进入现场。?(3)按省交通厅“双标”建设做好场地硬化等拌场建设,各种原材料堆放位置合理,各料堆之间设隔料墙,防止料与料之间相混。?(4)防水、防潮。对石屑进行覆盖,防止因含水量差别较大而影响施工质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级配碎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砂子
天然砂砾石堆积密度为:1374kg/m3碎石堆积密度为:1480kg/m3石灰膏堆积密度为:1350kg/m3砂砾石是一种颗粒状、无粘性材料。目前,国内公路建设中,对天然砂砾石或级配砂砾石采用的通常做法是:将砂砾石按一定的级配组成,然后掺加少量的粘结料(如水泥或二灰),以此组成的混合料作为道路基层,以天然砂砾石作为道路的底基层。在道路工程应用中,砂砾石材料分布广,单个颗粒的强度大。由于砂砾石缺乏粘性,容易产生水破坏、渗透破坏、冰冻破坏、松散破坏现象。为此,在实验基础上结合砂砾石混合料水破坏的因素、水破坏的机理以及冰冻破坏的机理,分析了砂砾石混合料结构渗透破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砂砾石混合料容易出现松散破坏的情况,提出了解决松散破坏的对策。认为合理的级配有助于保证混合料的冰、水稳定性。破碎后的砂砾石能增强混合料中颗粒间的相互嵌挤和锁结作用。因此天然砂砾石、破碎后的砂砾石组成的混合料,其性能要优于天然砂砾石混合料。

10,怎样进行水工混凝土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

蔡石泉 倪志文 刘述淮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的普查与勘探工作,在水利建设工程地质勘测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造价,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储量以及开采运输条件,也取决于建筑材料产地距离施工场地的远近;同时,其他附属建筑物如:铁路、公路、混凝土拌合楼等的位置与交通路线的辅设也决定于砂石材料的产地。一、天然建筑材料产地的选择修建水工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通常有坚硬的石质岩石以及符合一定技术要求的松散和粘结岩石。这里只介绍作为建筑混凝土坝所需之骨料——砂砾石的产地选择。首先,应在所设计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地区的附近进行勘测。如果建筑物附近地区缺乏砂砾石材料时,才能向较远的地段进行勘测。所选择产地之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之数量,质量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具体要求见后),除此而外也应考虑交通运输条件,最好是与运输干线毗连。砂砾石产区一般皆布置在河流的高漫滩及低漫滩上或砂砾层复盖甚薄的一级阶地上。在这些地区进行地质勘探的同时应进行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当地含水层厚度,以及该层之涌水量、渗透系数,以便考虑产地之供水条件与开采方法。如产地适于机械化开采,则应保证产区之数量足够机械不间断开采数月才行。剥土层不宜太厚,过厚将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最好剥土层体积不超过有用岩层(砂砾石层)体积之15%~20%,特殊情况可不遵守上述条件。二、在不同设计阶段中砂砾石材料勘探的内容与要求在河流技术经济报告阶段,一般不进行专门性的建筑材料调查,而主要是依据过去出版的或未出版的和案资料,以及踏勘资料和访问当地居民的资料,来解决有关建筑材料的问题。天然建筑材料的勘测工作,通常只分两个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在各个阶段的勘探结果中应阐明下列各点:(1)砂砾石产地位置;(2)与设计阶段相应的矿产储量类别;(3)砂砾石层的产状质量,以及冲洗的必要性;(4)产地的水文地质条件;(5)剥土层的厚度及性质;(6)产地与坝址之距离以及交通运输的条件;(7)产地的开采条件。(1)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普查工作结果,选择有希望的离施工场地较近的产地,按固体矿产产地进行B级勘探。为了获得B级储量以及评定其质量,应该初步确定产地地形、地层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层产状和砂砾石质量。因此应采取试样按混凝土骨料要求进行砂砾石质量的实验室研究。1:5000或1:10000的地质测绘,以便查明河流发育史,作为布置勘探线寻找砂砾石之依据。勘探线一般以垂直河床为原则,勘探线间距一般不超过400m,在每条勘探线上布置二个或三个以上的勘探坑孔,而坑与孔的分布最好是在纵横方向都是互相间隔的(如图1)。勘探方法则以试坑最好,其次为冲击钻。所有坑孔应穿过全部有用岩层(砂砾岩层)而确定其下部为下垫层时始能停止。工作结果应合乎B级要求,因而应说明:(1)剥土层的平均厚度及性质;(2)砂砾石的成层性质、分布面积、厚度、有无不适用的夹层存在,砂砾石是否需要冲洗;(3)砂砾石质量,可用目测以及利用试验室研究结果进行分析;(4)通向施工场地最适宜路线;(5)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表水年内的变化;(6)最有利的开采方法。图1 钻孔和试坑间隔布置示意图(2)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的勘探工作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勘探工作结束后所挑选出最好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产区内进行的。技术设计阶段中的砂砾石材料产地之储量,应以A2级精确度进行计算。技术设计阶段勘探线的布置,一般是在上阶段的勘探线间平行插入一条新的勘探线,使新旧勘探线的间距不超过200m,这样就形成了A2级储量的勘探网。勘探工作中除取样进行混凝土骨料要求试验外,并应在产地取样作半生产性冲洗试验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最后确定建筑材料的适用性;并详细计算产地之储量以及可开采量。最后提出最合理最经济的开采方法。(3)施工详查阶段一般不进行施工详查阶段的天然建筑材料勘探,只有在以前进行的勘测工作,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水力枢纽范围内,没有确定天然建筑材料的设计要求的储量(A2级的)时,才在编制施工详图阶段,进行勘探工作和取样。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是把砂砾石的储量由B级提高到A2级。三、勘探方法当勘探队接到设计方面的任务书,而将勘探坑孔布置图确定以后,交测量人员进行野外定位,施工前由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后才进行开挖。如已布置的试坑位置不适宜开挖时,则可将试坑改为钻孔或将其位置略加移动。在移动坑孔位置时,必须考虑新的坑孔位置尽可能不离所在的勘探线,否则将破坏整个勘探网,而给储量计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勘探方法系利用人力冲击钻进与试坑开挖。(1)试坑开挖工作一般砂砾石产区多分布在河漫滩上,因此勘探试坑的开挖将可能大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由于地层松散,更加上地下水的流动冲刷,将会把砂砾石层中的细小颗粒全部冲掉,而引起砂砾石的坍塌,直接影响到工人的安全。因此,不用支撑是不能进行工作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倒塔式”支撑。图2“倒塔式”支撑侧视图与俯示图“倒塔式”支撑是从上而下,从大到小每层收缩的数个正方形木框所组成(如图2)。其形状如宝塔的倒观。这种支撑一般每隔0.5m缩小0.20~0.25m。试坑之最终截面一般不得小于 1.0m×1.0m,故试坑开口截面的选定,应根据试坑深度及支撑缩小的次数而推算。试坑中的地下水,应根据地下水位高低以及涌水量大小,选择不同马力抽水机进行排水。在均一的砂砾石层中,试坑开挖一般是较为顺利的。如遇流砂层及大孤石则应进行特殊处理。流砂层在0.3~0.5m厚时(可用钢筋或手摇钻试探),可以采用秸料或芦苇以及其他杆状植物,编成与试坑一样长的小卷下入坑内,使其与支撑连接好,防止流砂上涌。如含水量不大流砂层较厚时(1.0~2.0m)则可以用5mm之木板排桩(板桩头部必须铁皮包裹),打干试坑支撑内部与外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可以边挖边打井边下框架,直至穿过流砂层为止。大孤石的处理如限于工地上设备简陋,可以采用坑口架设三角架,架置滑车绞链,利用绳索捆牢大孤石用“绞链”绞起,然后再用水平“滑车绞链”拉出坑口。对于已超出坑口直径的孤石,可采用爆破法(一般这种情况很少)。用试坑开挖的优点是:(1)截面大,地质值班人员可以下入试坑内,直接从坑壁上观察到砂砾石的一般情况,可以精确地测出有害夹层或凸镜体的位置、厚度以及天然状态下的产状。这对正确评定砂砾石层质量与取样提供了准确的资料;(2)开挖工作不会破坏砂砾石的天然颗粒级配。这些优点是用钻孔做不到的。(2)人力冲击钻砂砾石材料勘探钻孔之最小孔径(内径)不得小于150mm。这是因为它能保证把最粗的砾石从孔内提取上来。勘探砂砾石的钻进方法一般分为:1)钻杆回转式钻进(通常称推磨式钻进),这种钻进常采用的钻头有:勺形钻头及盘形钻头。2)大锤冲击式钻进,钻进时使用卡簧钻头为最宜。此法在砾石粒径小于150mm的产区应用最为适宜。3)钻杆冲击式钻进,所采用的钻头有:十字钻头、工字钻头、一字钻头、活门钻头等。4)钢绳冲击式钻进,使用活门钻头(砂层一般常用活门钻头)。钻孔结构是勘探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结构选择是否正确,设备是否适当,对达到深度保证正常钻进和正确地采取岩样和试样,起决定性作用。如地层简单,岩层致密,则可不下套管保护孔壁或防止钻孔坍塌,钻孔结构很简单,反之则较为复杂。选择钻孔结构一般根据:理想地质柱状图,钻孔计划深度、试样采取质量要求,以及钻探方法、钻具的类型和钻进方法。采用钻孔进行勘探,可以钻得很深,也可在水上进行勘探,这是它的优点。但钻孔内所取出之岩样,容易被破坏其天然级配,对其质量的了解不如试坑全面。四、地质记录与取样地质记录与取样两项工作,是地质工作中最基本也是应该最熟练的工作。记录工作是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因原始记录质量不高,而给内业整理工作造成很多困难。在这时尽管发现了不少问题,可是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坑孔已经填塞或坍塌,是无法重新校对和检查的。所以,做记录的地质同志必须完全懂得建筑材料勘探中的地质要求,在工作中应细致与详尽的记述坑孔内的情况。现将三门峡工程某砂砾石材料产地在进行 A2级勘探时,第425号试坑的地质记录(经过室内整理)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地质记录的格式以及内容(图3)。图3 柱状图从柱状图的地质说明中,我们不仅知道每层的名称而且可以清楚地了解每层较详细的情况,以及一些水文地质资料,这就对内业整理工作,提供了正确的资料,也帮助整理同志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坑孔的具体情况。从坑孔中所取出的样品分岩样与试样两种:岩样每隔0.5m或变层时取样一次,每次装一小袋,上注明取样地点、深度、编号以及取样日期等,岩样作为检验坑孔地质情况的标本,其作用相当于岩心,仅供地质人员和检查之用。试样则系送实验室分析之用,一般取样工作系在砂砾石层中进行,对覆盖层与砂砾石层下之无效岩层是不进行采样的。在砾石与砂层中采用全巷取样,即在有效岩层——砂砾石中从上至下取出来一定的重量作为试样,其方法可在坑壁上挖0.4~0.5m宽,深0.25~0.5m的立槽,从槽内取出的砂砾石则作为试样。如在地下水以下或岩层松散,难在坑壁上刻槽,则用倍数吊桶法,即五桶砂砾石中选一桶,或五铲中选择一铲作为试样,当然也可用其他倍数进行取样。所取试样如超过筛分试验所需量,可用四分法缩减,一般试样取1000kg,然后将此1000kg砂砾石试样进行野外的筛分。这种野外筛分的目的是可以找到一个更接近自然形态更有代表性的天然颗粒级配,比从送实验室的几十千克试样所筛分出成果,要精确得多。野外筛分后可以分别得到最大粒径数,以及150~80mm,80~40mm,40~20mm,20~5mm等的百分数(砂由实验室进行)。筛分后应分别从各种不同粒径的试样中选取3~4kg,进行岩石成分、砾石颗粒表面性质、形状等试验工作(见表1、2)。表1 砾石颗粒表面性质形状鉴定表2 砾石的岩石成分鉴定以上野外简易试验的工作,是和实验室工作紧密配合的,因此,野外所获得的资料应随试样交由实验室整理,以便提出完整的试验成果。送实验室进行骨料要求试验的试样的重量,一般是150kg,这150kg的试样必须要保持它的天然颗粒级配。在取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有害夹层以及有害颗粒(如煤块、粘土块)的处理。无论是倍数吊桶法也好,还是刻槽取样法也好,一般讲,在有效岩层中(砂层及砂砾石层)夹有较薄的粘土夹层或淤泥层时,就应该依照正常的取样方法取样,而不应当将粘土等有害物质选出。因为在正式开采时是不可能一层一点地来挑选那些有害物质的,而是要将有害夹层混在砂砾石中一齐开采出来。所以,在勘探时所取的试样应当尽可能与开采时砂砾石质量相接近。如果这种有害物质或颗粒比较集中,或构成较厚的层次,而其层位在砂砾石层之上部或下部(如图4)。则应分别取样,或将这种层次列为无效层,则不必取样。那么开采时就可以不去开采或者当无效层挖去,这样做对砂砾石质量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图4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不同取样的示意图五、水工混凝土对砂砾石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定天然建筑材料无论是野外或室内定名,皆应根据工程地质分类按不同粒径给予适当的名称。工程地质分类与建筑材料分类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内业整理分析资料时,应将合乎质量要求的砂砾石层的名称,即原依工程地质分类定名换算成建筑材料分类标准,如不合乎质量要求的砂砾石层则不必换算,而用其原工程地质分类定名与描述。如有效层只有一层,为了工作方便起见也可直接用建筑材料分类定名与描述(参阅表3)。按松散岩石颗粒成分,可将其组成颗粒分成下列数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建筑材料分类:表3在评定砂砾石质量,主要是根据苏联“水工建设中的天然建筑材料技术规范”的规定*。1.砂砾石混合的质量试验砂与砾石应按下列不同粒径求出百分比:天然颗粒级配(混合的,单位mm):>150,150~80,80~40,40~20,20~10,10~5,5~2.5,2.5~1.2,1.2~0.6,0.6~0.3,0.3~0.15,0.15~0.005,<0.005的百分数,以及换算成100%的砾石与砂的百分数(参阅表4,5)。并应求出砾石中最大粒径D,所谓最大粒径D是指通过该筛的砾石不小于整个试样95%的筛子孔径大小。2.砾石的质量表43.砂的质量表5对砂砾石质量的评价(物理性质方面)主要将试验资料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来分析与研究各产地的砂砾石质量,最后可以根据混凝土抗压强度做出结论。六、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是整理砂砾石材料产区地质资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储量计算的结果,可以获得产区与勘探阶段相适应的砂砾石的数量,从而作为设计的依据。储量计算可分为:地质储量计算和勘探储量计算两种。在技术经济调查报告阶段,根据地质资料,估计砂砾石分布面积与深度,得出一粗略的储量,或根据少数坑孔计算,则可得到“C”级储量。在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阶段时,则应根据勘探坑孔的地质资料进行计算,在勘探网范围内所计算出的结果,属于“B”级或“A2”级,而勘探网范围外所计算出的数量为次一级储量。例如,在进行“A2”级,勘探网范围内的储量属于“A2”级,勘探网之外则属于“B”级。这样可以获得A2+B级储量,或B+C级储量。储量计算的精确度,一般在初步设计阶段时,其计算误差不得超过产地总储量的20%~40%,技术设计阶段的误差不得超过10%~15%。计算数字位数只需达到设计所需提出的相当位数即可。其他位可以零代替(根据И—13规程)。储量计算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平行断面法;三角法;等值线法等。计算时可以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计算,以便相互校正,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勘探地区的具体情况,一般常用前三种方法。在岩层厚度、坑孔间距及勘探线的分布不均的情况之下,可采用算术平均法,这种方法很简单,获得结果较正确,即在平面图上圈定储量计算范围,求其面积,然后根据面积内的勘探资料计算平均厚度。计算公式:Q=FH(体积法) Q=FHD(重量法)Q——储量(单位m3/t);F——面积;D——比重;H——平均厚度。平行断面法:在该面积内沿平行线或接近于平行线排列的坑孔,作垂直剖面图(图5)。图5 平行断面储量计算平面图图6 三角形储量计算法示意图三角法:当坑孔间距不等或勘探线不够规则时,可采用此法。在平面图上联结各勘探点成许多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储量(图6)。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a,b——为三角形之底和高;h——为有效岩层之厚度;Q1——为一个三角形之储量;Q1+Q2+Q3+…=Q为产区之总储量。最后,应该计算出覆盖层与有效层之比。同样,也用以上方法计算其覆盖层体积。表6 平行断面法计算表七、内业整理与报告的编制(一)内业整理一般分下列三个方面:1.颗粒成分的整理把在野外以及在试验室内所求得的有效岩层砂砾石颗粒成分,均列入一个汇总表中,同时在这个表中计算出每个坑孔,每层和整个产地砂砾石成分的加权平均值。在地质剖面上分出的扁豆体(凸镜体)和薄夹层的颗粒成分,不单独进行分析,把它们包括在较厚的成分内。有时,个别砂砾石层分层不明或成层不经常,那么最好是将几个岩层合并为一个大层,并根据这一个大层计算颗粒成分的加权平均值。有效层(砂砾石层)的颗粒成分的加权平均值应以表格形式列入本文报告中,把它绘在适用标准曲线图上。如果加权平均颗粒成分的累积曲线没有超出界线,那么砂砾石是适用于水工建筑物混凝土骨料的标准(参阅图7、8)。图7 混凝土的砾石颗粒成分曲线图附注:①所谓D最大是指通过该筛的砾石不小于整个样品的95%的筛子孔径大小;②对混凝土适用的砾石,其颗粒成分不超出斜线面积范围图8 混凝土的砂砾颗粒成分曲线图注:对混凝土合适的砂子,其颗粒成分不超出斜线面积范围加权平均颗粒成分按下列公式计算: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式中:B——某层颗粒加权平均含量;b1——第一试验层或第一试验段的同一种颗粒含量;b2——第二试验层或第二试验段的同一种颗粒含量;m1、m2…mn——试验段或试验层的厚度。为了计算加权平均成分,可以采用辅助表(参阅表7、8),在辅助表中写入坑孔编号、取样深度、试验段厚度及试验段厚度乘上颗粒最初百分率含量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全部颗粒的总量都应该等于试验段厚度乘100。每类颗粒的加权平均成分很容易地用试验段总量厚度除以乘数的和求得。如图-×-×则合乎标准、—×—×则不合乎标准,颗粒偏细。表7 储量计算表表8 颗粒成分加权平均计算辅助表(建筑材料分类)表9 岩石颗粒成分表(建筑材料分类)在砂砾石混合成分中换算成砂和砾石的总含量,可将不同粒径的砾石的百分含量乘上100。再用砾石的总含量除,用同样的方法也进行砂的换算。砂和砾石的颗粒换算根据一般所采用的方程式计算:——对于砾石40:100=10:X、则 (砾石总含量)(某颗粒百分数)对于砂子60:100=8:X、则 (砂子总含量)(某粒径百分数)每个坑孔的换算结果均须列入汇总表内,同时在这表内还应该列入各层与整个产地的资料。2.物理性质的整理所有试验成果资料,应汇于总表中,列入表中的平均值,如算术平均值一样,根据试验数值计算出。并应列表说明:平均值、变化范围(即最大或最小)和试验次数。砂与砾石是否适用制备水工混凝土骨料,则必须将物理性质平均指标与国家标准要求相比较的基础上作结论。3.图件整理工作砂砾石材料勘探结束后,应提交坑孔检验表、纵横剖面图、平面图等。在地质情况较为简单地区,地质地貌图与坑孔平面布置图可以综合在一起,在技术设计阶段并应提交地下水位等高线图、有用岩层与覆盖层等厚线图。柱状图的比例尺根据坑孔深度而定,深度在10m上下的坑孔,一般用1:50的比例尺(参阅图2)。绘制砂砾石材料勘探剖面图的方法与一般地质剖面图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了储量计算方便常将岩层分界线用直线表示。剖面图的比例尺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总的要求是以能在图上清楚的表示地质情况,地下水位以及取样深度,储量计算界线等为原则。平面图内容包括两个:一为地质情况,岩层水平分界线,地貌分界线等,地质方面内容要求较为简单不必过于复杂(如产地地质情况的确相当复杂,则应单独绘制地质图)。二为实际材料图,图上的数字必须十分准确,柱状图、剖面图、平面图彼此之间没有矛盾和出入。并在图上注明坑孔编号、高程、水位、砂砾石层厚以及覆盖层厚度等。如为了研究与分析各坑孔质量具体情况,也可以在平面图上表示某些试验项目的指标。并按质量情况,分成数区。表10××产区砾石质量表11××产区砂的质量(二)报告的编制建筑材料普查与勘探技术报告:通常是工程地质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文字和图表附件。文字部分应包括必要的图纸和表格,文字的附录包括颗粒成分总表,岩石物理性质总表以及其他图件等,排列在参考文献目录的后面。建筑材料产地普查和详细勘探报告通常包括:①绪言;②普查工作成果;③勘探成果;④总的结论。如果建筑材料报告不包括在总报告中,而单独成立一报告时则应增加“区域地质概述”和“区域气候概述”。在第一部分“绪言”中需指出野外队的任务(所需储量及其用途)和任务的提出者,所设计水力枢纽的简单资料(水力枢纽的主要建筑物及回水高程),野外工作进行时期主要的完成工作量(表格形式)及完成量与计划的比较,野外工作和室内整理工作的执行者。在第二部分“普查工作成果”中包括普查和初步勘探时的全部资料。每个产地要进行描述,并对整个做出结论。对产地进行描述时,要指出:产地距坝址的相对位置,完成坑孔的数量,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质量符合“C”级的储量,以及有关利用材料的建议。第三部分“勘探工作成果”最好根据它们的功用分类,然后再详细描述。对每个产地的描述都成为一个单独的章,每章中应包括:①概论;②产地地质和水文地质简述;③勘探工作和取样试验;④质量鉴定;⑤储量计算;⑥结论。在“概论”中应指出:产地的地理位置,产地距施工场地的距离,交通运输及其他情况如何,产地地形特点,地面高程和成因类型。对以前的工作也应加以简略叙述。在“产地地质和水文地质简述”中,须指出岩层产状特性和成因,各个岩层的颗粒成分及厚度,同时要说明有用岩层及含水情况。在“勘探工作和取样试验”中,列入完成钻孔的全部资料,坑孔最深最浅,平均的深度、勘探方法、孔径大小、排水情况、检查坑孔号数及数量、勘探线间和线上坑孔间平均距离等。此外还应说明取样方法与数量。在质量鉴定一节中,包括两种资料:(1)小颗粒成分资料,附带说明蛮石含量及大小;(2)物理性质及有害杂质物的资料。然后将各项试验成果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产地质量估价。“储量计算”一节中应指出,已经勘探过的面积和计算储量的面积,认为勘探范围内某段不适用的原因,那些属于土层?那些属于有用岩层?储量计算范围应标明在平面与剖面上。并附上储量计算的结果。结论:在这部分中应指出产地距坝址的位置,砂砾石质量与数量上的简述,有关利用或改善以及今后工作的建议。最后在“总的结论”中,应写出普查时所调查过的每类产地和已勘探的每一产地的简要情况。然后,进行所有产地的比较评述,并提出有关利用或进一步勘探产地的意见。(原载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第8期)

11,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鹅卵石的形成即可以是河水冲刷,也有之间互相摩擦。鹅卵石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的洪水、泥石流造成的(因为一般是在山区)但具体原因要看那儿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也需要参考周围其他山zhidao的情况。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回。有的经过风化作用后被磨圆,成为鹅卵石。扩展资料:建筑作用:鹅卵石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别墅、庭院建筑、铺设路面(公园里边铺建的鹅卵石路长走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公园假山、盆景填充材料、园林艺术和其它高级上层建筑。它既弘答扬东方古老的文化,又体现西方古典、优雅,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园林作用:鹅卵石还为净水、污水处理、电力、园林等项工程提供了优质材料。还为陶瓷、精密铸造、造纸、喷磨、化工、单晶硅、国防等提供原辅材料。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鹅卵石
河水百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度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问、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答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专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属逐渐变小,就形成了鹅卵石。
鹅卵石作为一种纯百天然的石材,取自经历过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后由古老河床隆起产生的砂石山中,经历着山洪冲击、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的挤压、摩擦.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它们饱经浪打水冲的运动,被砾石碰撞度磨擦失去了不规则的棱角,又和泥沙一道被深埋在地下沉默了千百万年.鹅卵石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问少量的答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版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权千的色彩,使鹅卵石呈现出黑、白、黄、红、墨绿、青灰等色系.
鹅卵石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石材,取自经历过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后由古老河床隆起产生的砂石山中,经历着山洪冲击、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的挤压、摩擦。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它们饱经浪打水冲的运动,被砾石碰撞磨擦失去了不规则的棱角,又和泥沙一道被深埋在地下沉默了千百万年。鹅卵石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鹅卵石呈现出黑、白、黄、红、墨绿、青灰等色系。
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抄,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袭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  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圆浑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百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份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  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度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zhidao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版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权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

12,古代找铜的方法有哪些

一、从泉水中找,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二、从矿露出的头,来分辨地下是否有铜。三、利用金属的共生关系,来确定地下是否有铜,如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四、利用特定的植物来找铜矿。五、根据岩层和矿床的关系来确定是否有铜。六、利用矿石的气味来找铜。
铜绿山一名由来已久,据清同治编修的《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故名。”找矿方法是为了寻找矿产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总称。矿产资源是通过找矿发现的,找矿方法就是找矿,它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从远古人类就进行找矿活动,说它现代是因为找矿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增加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找矿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矿床各自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找矿方法。 现在常用的找矿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三大类。地质方法包括地质填图法、砾石找矿法和重砂找矿法等;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水系沉积物、土壤、生物、同位素、水化学和气体测量等地球化学测量等;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法、电法、地震法、重力法、放射性法等。 一个矿床的发现和勘探不是单纯用一种方法取得的,而是多种找矿方法综合应用的结果。各种找矿方法不能独立使用,每种找矿方法都有自己的使用前提,只能从某一方面研究地质体的特性。因此地质工作者特别注重找矿方法的综合应用,其中以地质为基础,地质起着综合和枢纽的作用。 为了合理使用找矿方法,经济有效地进行找矿,必须认真做好找矿方法的选择。选择找矿方法时,既要考虑矿体产出的地质环境、矿床类型(矿床成因、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体的形态与产状,又要考虑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自然地理景观等。 普查找矿 又称找矿,简称普查或找矿。是在一定的地区内,为寻找和评价发现国民经济所需要的矿产而进行的地质矿产工作。即综合运用地质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使用必要的技术方法,结合群众报矿提供的线索,以发现各种矿产。找矿工作的目的,是发现矿点、矿化区或矿床,对其进行初步地质经济评价(工业远景评价)。其任务包括:研究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别是与矿产形成和分布关系密切的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存在矿产的有利地段;综合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找矿方法,在有利的地段内进行找矿,并对发现的矿点或矿床进行初步的研究,就其地质和经济意义作出评价;在以上基础上,阐明工作地区的矿产远景,为进一步选择矿床勘探地区(或地段)和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提供必需的矿产资源和地质、技术经济资料。在概念上矿产普查是指为找寻矿产远景地区而进行的工作,包括航空地质、物探、化探以及其他的地表和地下工程等。 可以把找矿的基本问题概括为四点:找什么?到哪里去找?怎样找?找到之后怎么办?要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就需要根据矿产资源战略形势分析确定找什么矿;依据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解决到哪里去找;综合使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找矿技术手段与方法,解决怎样去找;通过地质经济评价,解决找到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地质填图法找矿 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它的工作过程是将各种地质特征填绘到比例尺相适宜的地质图上,故称为地质填图法。因为本法所反映的地质矿产内容全面而系统,所以是最基本的找矿方法。无论在什么地质条件下,寻找什么矿产,都要进行地质填图。因此,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重要的地质勘查工作。地质填图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找矿工作的效果。如某些矿区由于地质填图工作的质量不高,对某些地质特征未调查清楚,因此使找矿工作失误。地质填图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做好地质填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收集和研究有关的遥感资料及其进行详细解译,编出解译图,并在详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调查区的现场踏勘。 (2)做好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体和构造的基础资料,是地质填图的前提,如果位置不当、地层划分和层序错误,将导致填图工作无法进行。 (3)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填图比例尺,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和手段。现在应用的主要填图方法有穿越法和追索法。 (4)同一岩石分类命名和地质语言。由于地质填图涉及面大,岩石类型复杂,岩性变化大,如果岩石分类命名不统一,认识不一致,将造成同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给连图、岩相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和对比带来困难,影响填图质量。 (5)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 砾石法找矿 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石),在重力、水流、冰川等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称砾石找矿法。砾石找矿法按砾石的形成和搬运方式可分为河流碎屑法和冰川漂砾法。该方法由来已久,因为方法简便,应用广泛,所以目前仍为基本的找矿方法之一。无论是作路线地质观察、重砂测量或地球化学测量均可同时应用,尤以山地森林区或高山冰川区更为适宜。 河流碎屑法是以各级水系中的冲积砾石、岩块、粗砂为主要观测对象,从中发现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石,然后逆流而上进行追索,连续的观察其形态、大小及滚圆度,并研究其物质成分和碎屑数量的变化情况,当遇到两条河流的汇合处,要判别含矿砾石来源一直逆流追索到砾石不再在河流中出现,直至发现含矿砾石发源的山坡,继而在山坡上布置比较密集的路线网,详细研究坡积、残积层。进而推断原生矿床位置。 冰川漂砾法是以搬运的砾石、岩块为主要观察研究的对象,其方法与河流碎屑法相似。 重砂法找矿 重砂法找矿又称重砂测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找矿方法。远在公元前两千年就用以淘取砂金。因为它方法简便,经济而有效,因此迄今仍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回顾我国重要的金、铂、钨、锡、汞、独居石、铌钽砂矿、金刚石等贵金属、稀有、稀土矿床的发现史,如山东的金刚石、吉林夹皮沟的金矿、江西赣南的钨矿、湖北广东等地的汞矿等,都是用重砂法首先发现的,而且很多是开采砂矿后发现原生矿的。 按照采样对象的不同,重砂法可分为自然重砂法和人工重砂法两种。而自然重砂法又分河流重砂法和残-坡积重砂法。河流重砂法最适宜河流发育的地区,残-坡积重砂法适宜河流不发育的地区。 重砂法是矿产普查和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其过程是沿水系、山坡或海滨等,对疏松沉积物(包括冲积、洪积、坡积、残积、滨海沉积等)系统采集样品,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地貌条件和其他找矿标志,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既有用矿物(或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或砂矿床。野外取样工作与淘金差不多,一般用小型淘砂盘在水中淘洗砂土,由于各种矿物的比重不同,轻矿物先被淘洗掉,最后留下重矿物,从中挑选鉴定有用矿物及含量,达到寻找重矿物来源的目的。重砂找矿法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主要用来寻找某些有色金属(钨、锡、铋、铅锌等)、稀有及放射性元素(铌、钽、铍、锆、钇、钍等)、贵金属(金、铂、锇、铱等)以及铬、钛、金刚石等矿床。

文章TAG:砾石益动工作怎么样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