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ESA欧洲宇航局这两个机构哪

NASA取得的成就更高。这个没有任何争议。zl可以看一下nasa和esa的百度贴吧,相信zl可以了解了。
当然是NASA取得的成就更高,NASA第一个把人送上月球、第一个把人造探测器(旅行者1号)送出了太阳系、哈勃望远镜的成就你应该知道的(除非你不是地球人)。
你好!只能是NASA。这个没有任何争议,NASA是全人类的航空航天活动智库和精英殿堂,毫不夸张地说代表人类航空航天活动的最高成就。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ESA欧洲宇航局这两个机构哪

2,为什么苏联探测火星总是失败

美国也有失败的例子,但是近20年都是成功的,还有极其成功的。苏联么,实力本来就比美国逊色很多,深空探测这种东西目前也只有美国能玩转。欧洲航天局也只能和美国合作才能进行深空探测。
苏联在太空探索问题上已经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盲目的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因而后来的苏联火箭发射失败率很高。 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成功将苏联拖入星球大战计划,直接导致了苏联后期的财政困难,直至解体
火星探测需要建立深空探测网,但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像美国那样覆盖全球的深空探测网。“仅靠我们自己的国土现有的探测网和少量的探测船是不够的。火星探测器发射速度应当大于第2宇宙速度既11.2km/s,现在中国的运载火箭速度最快未突破11km/s,无法挣脱地球引力。所以只能和俄罗斯合作。本次发射变轨失败,发动机点火两次均失败。

为什么苏联探测火星总是失败

3,国际空间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这六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俄罗斯联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欧洲航天局的成员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希腊和卢森堡则是在计划开始之后加入欧洲航天局的。[1]) 国际空间站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空间站的实际高度会发生数公里的漂移。空间站运行的这一类型的轨道叫做近地轨道。空间站环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周期是92分钟自从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到2005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37,500圈。 国际空间站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这个计划是此前若干独立空间站计划的加和体:俄罗斯的和平二号空间站、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以及欧洲的哥伦布空间站。而现在,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在太空存在的一个永久标志,自从2000年11月2日之后,国际空间站上就保持至少两名乘员至今。 最初负责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运输的是航天飞机、联盟号飞船和进步号飞船。目前国际空间站仍在建设之中,最多可以承载三名乘员,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迄今为止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均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计划,此外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到访国际空间站,其中还包括三名太空游客。

国际空间站到底是怎么回事

4,小行星最有可能撞击地球哪些地方

你好,楼主你多虑了,虽然任何一个直径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都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太小了,据科学家计算平均几千万年才发生一次能够灭绝人类的撞击,平均几十万年才发生一次危急1/4人口生命的撞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不过这种事情要是真的发生了,那它也不会太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因为质量已经够大了,如果质量较小,那它们会受磁场的影响,多向两级撞击——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这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俄罗斯人就比较悲催了。。。
直径大于10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几百倍全地球核武库的核弹爆炸的能量。它撞击地球,会诱发地球气候、生态与环境的剧烈灾变,导致地球上许多物种的灭绝。地球在历史上遭受过频繁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残存的100多个大型撞击坑就是证据。为了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已经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观测网,假若能够在一年前发现有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就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摧毁它或改变其运行轨道。为了应对最严重的灾难,之前科学家曾提出了许多理论性的方法来改变撞地小行星的轨道。欧洲宇航局“先进观念小组”设计出了用一排人造卫星或火箭推动小行星偏离撞地轨道的方法。科学家最感兴趣、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和小行星猛烈碰撞,从而改变它的方向。为了应对“阿波菲斯”的威胁,欧洲宇航局曾准备发起“堂吉诃德”计划,派两艘太空船前往一颗测试小行星。其中一艘太空船名叫“西达尔戈”,它将和这颗小行星高速相撞,而另外一艘名叫“桑科”的太空船则将在附近测量小行星的轨道改变情况。还有人提出用核弹去炸小行星

5,谁有欧空局的详细资料

欧洲航天局的事实和数字 欧洲航天局正在欧洲的门户空间. 其任务是制定发展欧洲航天能力,确保投资效益的空间仍然交付公民欧洲. 欧洲航天局17个成员国. 通过协调其成员的财政和智力资源,可以采取的方案和活动远超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欧洲航天局的责任是欧洲航天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到底. 该机构的工程设计,进一步了解地球空间环境的即时、太阳系、宇宙,以及发展卫星技术和服务,促进欧洲工业. 欧洲航天局也将与欧洲太空机构之外. 欧洲航天局的17个成员国是: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加拿大、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还参加一些项目的合作协议. 由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欧洲航天局的成员,而不是所有的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的欧盟会员国. 欧空局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但通过与欧空局欧盟/欧共体框架协议. 两个团体的交流与合作的联合欧洲航天发展战略欧洲航天政策. 欧洲航天局的总部设在巴黎,在决定政策和方案. 欧洲航天局还对欧洲一些国家中心,各自有不同的责任. 欧、欧洲空间研究和技术中心、设计中心是欧洲航天局的航天技术发展最,位于荷兰诺德魏克 欧洲空间业务,欧洲太空行动中心,负责控制欧空局的卫星和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举行 选管会、欧洲宇航员中心,为今后的任务和训练宇航员位于德国科隆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欧洲航天局的地球观测中心,总部设在意大利,在意大利罗马附近. 其职责包括搜集、储存和传播,欧洲航天局的地球观测卫星数据的合作伙伴,并作为该机构的资讯科技中心 此外,欧空局设在比利时、美国和俄罗斯. 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基地; 地面跟踪站,并在世界各地. 在欧洲空间业务主控室、德国达姆施塔特举行 二月2005员工总数约为1907年的欧洲航天局. 这些高素质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信息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 欧洲航天局的强制性活动(空间科学的总体方案和预算)的捐款资助该机构的所有成员国,根据计算,每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此外,欧洲航天局进行一系列选择方案. 各成员国决定选择方案,他们希望参与和贡献,希望他们的数量. 欧洲航天局的预算估计为2006

6,有外星生物吗

有可能 最可能发现外星生物的地方火星火星一直以来都是探索生命的目的地之一,但它荒芜的表面让人类把寻找绿色生命的意图,转变成寻找初级生命。有证据表明,火星在过去有更温暖和湿润的环境:干涸的河床、极冰盖、火山以及有水的矿物。2008年,“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显示有固态水,这是生命起源的关键。此后,科学家还发现了甲烷,表明这颗星球还活着。木卫二科学家推测木卫二冰层表面有海洋,而且冰层富含氧气。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者认为,地下海洋含有66亿磅的微生物群。木卫四伽利略宇宙飞船曾两次光顾木卫四,发现木卫四有磁场变异。2001年,伽利略号探测到小行星撞击木卫四形成盆地。这种撞击常会产生密集冲击波,通过行波传送进位在星球实体上出现。但伽利略号未发现此现象,科学家据此推断地下有液态海洋,将地下物质变软。土卫六土卫六温度只有零下185摄氏度,但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存在生命的潜在物质。美国“惠更斯号”探测器发现该星球有液态甲烷,随后发现氢气和乙烷的结合。土卫二2005年,“卡西尼号”飞跃土卫二时,探测到了碳、氢、氮以及氧气,这些都可支持生命机体。但目前还未证实有生命。外部星系银河系有数不清的恒星,不计其数的外部行星。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星系,在行星HD209458b上,在其大气中,就发现过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猎户座星云2010年5月,欧洲宇航局宣布,猎户座星云存在生命形成的有机化合迹象
我觉得应该存在外星人和外星生物! 目前在地球上说发现外星人的事例很多,但是还没有关于外星人的确凿证据,而我觉得宇宙茫茫,无边无际,应该会有外星人和外星生物的存在: 首先,我们宇宙是很宽广的。就算是我们人类目前探测到的地方。也有100多个超星云。1个超星云里有大约1000个左右的像银河系般的星系。而1个银河系里又有大约10000个像太阳系般的恒星系。1个太阳系里又有可能不止1个行星有生物。所以...我们来算一下。 100×1000×10000×1=10亿。仅仅在我们人类探知的地方,就有10亿个像地球一样的可供生命居住的星球。就算种种原因,某些星球无法生存。那百里挑一吧,也有1000万个星球总可以让生命生存吧。 我相信外星生命是存在的,毕竟宇宙无边,既然地球可以拥有生命,为什么其他星球不可能产生高度文明呢! 据了解,银河系里有2千亿颗太阳的“兄弟姐妹”,而目前科学家已找到了150个恒星有行星环绕,它们是地球的远亲。就算10个恒星中有一个有行星环绕,那么地球在银河系中就应该有200亿个兄弟姐妹,就像太阳的9大行星中只有地球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那也应该有10万-15万个行星适合生命发展,然后产生智慧生命形成技术文明,他们应该会有和地球水平相似或者更先进的文明。 所以,外太空有生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不过我们这些生命还没有办法互相了解呢,也学它们也再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呐。外太空生命可能比我们的科学还要发达,可能还要落后,至于我们能否找到它们,就是个未知数了。这就是我的见解。

7,宇宙的年龄是多少

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公布了太空探测器传回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全景图,把宇宙的精确年龄修正为138.2亿岁,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有些科学家大胆预测,宇宙的实际年龄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年轻,大概是137亿岁。
约137亿年
宇宙年龄(universe,age of)宇宙从某个特定时刻到现在的时间间隔。对于某些宇宙模型,如牛顿宇宙模型、等级模型、稳恒态模型等,宇宙年龄没有意义。在通常的演化的宇宙模型里,宇宙年龄指宇宙标度因子为零起到现在时刻的时间间隔。通常,哈勃年龄是宇宙年龄的上限,可以作为宇宙年龄的某种度量。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宇宙年龄为一百二十五亿年 科学家利用望远镜观察最老的星球上的铀光谱,从而估计宇宙的年龄是一百二十五亿年。目前,科学家对宇宙(Universe)的年龄有不同的估计,根据不同的宇宙学模型(cosmologicalmodels),科学家估计宇宙的年龄是介乎一百亿至一百六十亿之间;2001年科学家利用南欧洲天文台(EuropeanSouthernObservatory)的望远镜,观察一颗称CS31082-001的星球,量度星球上放射性(radioactive)同位素(isotope)铀-238(Uranium-238)的光谱(spectrum),从而计算出这星球的年龄是一百二十五亿年,这个估计的误差大约三十亿年,是亦即是说,宇宙的年龄至少有一百二十五亿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量度太阳系(SolarSystem)以外铀含量的研究。宇宙年龄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方法和在考古学(archaeology)上使用碳-24(Carbon-14)同位素量度物质的年龄一样,铀-238同位素的半衰期(half-life)是四十四亿五千万年;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element)自动蜕变成为其他元素,至它本身剩下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科学家指出,在宇宙开始时,大爆炸(BigBang)会产生氢(hydrogen)、氦(helium)和锂(lithium)等元素,而比较重的元素是在星球内部产生,当星球死亡时,含有重元素的物质会散布到周围的空间,然后和下一代个的星球结合;其实,地球上黄金(gold)也是从爆炸了的星球来。 因此,愈老的星球上的重元素,也会愈少,科学家认为,一些比较老的星球的重元素含量,只有太阳(Sun)的二百分之一。科学家曾经尝试利用钍-232(Thorium-232)同位素来估计宇宙的年龄,钍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与中子(neutron)接触时会引起核分裂,产生原子能源(atomicenergy),不过,钍的半衰期是一百四十亿五百万年,半衰期比较铀-238长,因此,估计的误差也比较大。 宇宙年龄为141亿岁一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小组2001年宣布,宇宙“年龄”为141亿年,这一结论是研究人员在实施建立星空三维图像大规模计划中,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作出的。研究工作从1999年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天文台利用一台“天文扫描仪”——天体望远镜进行的,先后获得有关离开地球20亿光年约20万颗天体的资料。 2001年2月,美国宇航局曾公布自己对“宇宙年龄”的评估,美国宇航局专家认为,“宇 宙年龄”为137亿年。为了这项研究美国宇航局利用了最新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该探测器“悬挂”在距地球150万千米的太空,那里的地球与太阳的引力作用正好平衡。这项太空实验记录到所谓残余辐射波动,这种残余辐射是在大爆炸之后约40万年诞生的。宇宙年龄 - 年龄将增加 8月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载文章说,一个由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发表了一份最新报告称,宇宙的年龄可能比原先设想的还要早20亿年。科学家们已发现一个比原先预想还远15%的邻近星系,这意味着宇宙的年龄可能少估计了15%。但是另一些专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宇宙年龄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一颗阶段性改变亮度的特殊行星,已经成功测定出许多遥远星系的相对距离。但是为了知道这些星系距离我们究竟有多少光年,科学家们需要直接计算我们的银河系和一些星系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测量很难进行。多少前以来,唯一测量出的可信的距离是邻近的大麦哲伦星系,但是一些天文学家担心它不同寻常的化学构成会影响计算。 现在,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的阿切斯特·波南斯和他的同事已经在银河系的“邻居”三角座星系中观测到一颗正在逐渐暗淡的失色双星。这个系统中的两颗星星在它们的轨道上互相穿越,观测这两颗星星互相黯淡的过程让天文学家们可以忽略两颗星星的大小和它们释放的能量。比较观测到的亮度揭示了行星离地球的距离。这个结果刊登在美国《天文物理期刊》上,它测算出三角座星系(同样被称为M33星)距离地球300万光年,比通常人们认为的260万光年远了15%,后者是通过其他非直接的技术测量得出的。如果300万年这个数据得到确定,新的距离暗示更远的星系都将比原先远15%,因为相对距离不会改变。而且因为宇宙的大小和年龄都以星系距离为基础,结果宇宙的年龄从137亿年增加到了157亿年。宇宙年龄 - 宇宙年龄可能更长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宇宙深处的一个类星体上铁物质含量要远多于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体。由于天体中铁物质的形成需要极漫长的时间,在与太阳系天体铁物质含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宇宙年龄可能大于此前人们的猜测。 宇宙年龄马普学会地外物理学研究所和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借助XMM-NEWTON空间射线望远镜对这一编号为“APM08279+5255”的类星体上所含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该类星体中似乎并不存在氧元素等,但其铁物质含量大约是太阳系中单个星体的3倍左右。 科学家介绍说,根据现有认识,类星体及其所含铁物质是在宇宙大爆炸后15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的,而天体中的铁物质是在宇宙中星体燃烧爆炸之后经过聚变反应后形成的,也就是说,某个天体上的铁物质只能在数十亿年时间内才逐渐积聚起来。现有研究认为,宇宙的年龄至少为125亿年,太阳系形成的时间约在90亿年前。因此,以太阳系天体中铁物质含量做对比,科学家认为这一新发现或者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类人们迄今并无认识的富含铁物质的星体,或者表明宇宙年龄要大于此前的猜测。类星体是宇宙中一类体积相对较小,但能量巨大的天体。该类天体在一般光学观测中类似恒星,但在分光观测中,它的谱线具有很大的红移,与恒星并不相同,因此被称为类星体。宇宙年龄 - 测定 宇宙年龄超乎想像波南斯的团队已经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美国加州卡内基天文台的宇宙学家温迪·弗里德曼说,她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领导一项大型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来测定宇宙距离的范围。但是,她也认为,需要在一个星系中再找一对“黯淡的双星”来改变人们现在对于宇宙年龄的想法。 夕法尼亚州的维拉诺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爱德华·希安也同意这个观点。他开拓了在邻近大麦哲伦星系测试黯淡的双星技术。他说。只有一颗星来说明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他还同样担心,波南斯团队使用了一颗闪亮的行星,而非黯淡的双星,因为他认为他们的理论模型还不是很扎实。“我的设想是三角座星系应该没有那样遥远”,他说,“它可能会再次向地球移动。”宇宙年龄 - 研究理论 宇宙始于何时?将止于何时?这是宇宙留给人类最为神秘,也最难解释的谜题。虽然宇宙大爆炸说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默认了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宇宙万物、星系、地球、生命都是在大爆炸之后逐渐形成的。然而,在这个理论出世之后,很多人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5月5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称解答了这个让科学家们为之争论不休的谜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波尔·施泰恩加德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尔克这两名理论物理学家在这篇论文里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宇宙大爆炸发生了不止一次,宇宙一直经历着“生死轮回”的过程,而人们所认为的14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并非宇宙诞生的绝对起点,那只是宇宙的一次新生。谁让宇宙加速膨胀宇宙年龄让科学家们注意到宇宙大爆炸不仅只有一次的是被科学家抛弃后又重新拾起的“宇宙常量”。所谓宇宙常量,是对真空中的能量的数学表述,并用希腊字母的第11个字母“拉姆达”表示,这种能量也被认为是神秘的“暗能量”,而这种神秘能量正在让宇宙不断加速膨胀。 美国太空网5月8日对英美科学家这一研究的报道中称,当初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宇宙常量时,是想证明在宇宙间存在一种能量抗衡着星体间的重力作用,使得各星体不会因为相互的吸引而合到一起,最终让整个宇宙的物质都融合成一体,因此他也想证明宇宙是静止的,没有生长也没有萎缩。但没过多久,爱因斯坦就抛弃了这个理论,他称自己犯下了一生“最大的错误”。因为经他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公式的计算,宇宙正在膨胀,而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经过观察也证实了宇宙确实在膨胀。20世纪90年代末期,“拉姆达”被科学家们重新拾起,这时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不仅仅在膨胀,而且速度正在加快,科学家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导致了这一结果,于是“暗能量”这个词便产生了。并且科学家们认为“暗能量”就是宇宙常量“拉姆达”,在宇宙大爆炸后“拉姆达”没有和重力“平分天下”,保持宇宙的平衡,而是从重力手中夺权,使星体间越来越远,宇宙不断膨胀。宇宙常量应该几何宇宙常量该有多大,这是宇宙大爆炸发生次数的关键。美英科学家波尔·施泰恩加德和尼尔·图尔克就是在对宇宙常量的大小计算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不应该只发生了一次。科学界一直都试图解释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自然界中的那么多常量的值都是那么正好,刚好让生命存在。如果“拉姆达”太大,那么宇宙就会在大爆炸后立刻迅速膨胀并撑破,就像吹爆的气球,那么生命就不可能在百亿年后存在了。波尔教授在接受太空网的采访中说:“拉姆达的值是物理学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让我们非常的迷惑。”甚至科学界出现了“人择原理”,即宇宙常量恰当地选择了人类生存,而人类也恰好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常量条件下出现,而人类又回头研究着为什么宇宙常量大小会刚好让人类生存。这听起来确实不可思议,尼尔教授称:“这简直太糟了,真的该被抛弃了。这个理论就是想说明人类永远不会了解宇宙的奥秘,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为了找到“人择原理”之外合理的解释,两位科学家利用宇宙大爆炸模型计算宇宙常量,但得到的结果要比实际观测到的宇宙常量大得多,是实际值的10的100次方倍,也就是根本不适合现在宇宙中的生命生存。宇宙常量的大小说到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波尔教授和尼尔教授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常量(也就是“暗能量”)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后,他们发现140亿年根本不够将爆炸后的值减弱的现在这个值。剑桥大学的尼尔教授说:“人们认为时间开始于那次大爆炸,但从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我们的推论看起来就非常的激进: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存在时间的。”大爆炸不止一次发生宇宙年龄超乎科学家想像宇宙年龄两位科学家的理论颠覆了人们的“常识”,在人们常常猜想时间将止于何时的时候,他们又告诉了人们时间没有起点。既然“拉姆达”的值在近140亿年中减弱到现在这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值,那么,两位科学家就想到了宇宙大爆炸也许发生了不止一次,每一次的大爆炸都让宇宙常量有所减弱。在产生了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之前,很可能是在万亿年中宇宙大爆炸发生了很多次。尼尔教授说:“我想,宇宙的年龄可能远远大于万亿年。时间没有开始,根据我们的理论宇宙的年龄是无限大的,而宇宙范围也是无限大的。” 在2002年,这两位科学家就提出了宇宙进化经历着“生死轮回”这个观点。宇宙就是在一次次大爆炸后重生,在每一次的“轮回”中,宇宙都在膨胀中消耗原有的物质,在宇宙常量减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粒子,直到另一次的大爆炸到来,然后新的粒子又形成了新的物质、天体乃至生命。如果这两位科学家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下一次的大爆炸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尼尔教授说:“不论计算多么准确,人们都无法预料下一次大爆炸的时间,但我们可以说的是,下一次的大爆炸不会在之后的100亿年内发生。”
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文章TAG:欧洲宇航局怎么样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ESA欧洲宇航局这两个机构哪  
下一篇